□記者 原登榮 康斌 謝昊天 文/圖
近年來,漢中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態立市、環保先行”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生態環境指標在全省追趕超越點評中名列前茅。
2019年漢中市兩會期間,生態和環保成了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在發言和提案中多次被提及。
付敏委員
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寧強縣嶓冢山是漢江源頭,穿縣而過的嘉陵江是引嘉入漢工程的唯一水源,保護好當地水資源,對南水北調中線和引漢濟渭工程至關重要。
羌族姑娘付敏是住寧漢中市政協委員。2018年6月,為弄清漢江和嘉陵江水污染防治情況,她通過調研了解到,按照國家生態建設、環保督察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要求,寧強全面實施了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和禁伐禁牧,并相繼關停高污染、高能耗的礦山開采、化學化工和木材加工等企業,導致原有固定財源減少、財政減收。
付敏表示,目前漢江和嘉陵江已建和在建的12個污水處理項目資金需求劇增,造成境內其他治污減排項目及生態整治投入嚴重不足。
她建議,市級層面要加大對寧強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及境內漢江、嘉陵江生態保護項目支持力度,以確保寧強境內江河生態保護和建設任務不打折扣、全面達標。
張亞俠委員
監管廢舊農膜去向
隨著漢中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設施農業和地膜覆蓋的種植規模越來越大,農用塑料薄膜的用量也越來越大。
究竟用量有多大?漢中市政協委員張亞俠用一組數字加以說明,全市經濟作物塑料設施面積約11.5萬畝,地膜覆蓋種植面積約50萬畝,塑料薄膜每年使用總量為1.09萬噸以上,地膜達到0.125萬噸。
張亞俠調研了解到,目前漢中市場上廢舊設施棚膜和食用菌菌袋可全部回收利用,每公斤價格在1至2元間,但廢舊地膜因過于破碎且沾泥土較多,沒人收購,農戶和農業園區只能將地膜作為廢品扔掉或燒掉,對空氣造成一定污染。
張亞俠認為,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廢舊農用地膜去向的監管力度,與廢品收購站合作,給予一定補貼,組織人員對其回收利用。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發力度,對廢舊地膜進行加工再利用。
在張亞俠看來,還應從宣傳上入手,提高農戶和農業園區的環保意識。
王玲委員
外賣餐具必須環保化
漢中市政協委員王玲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為追求便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利用外賣解決用餐問題,塑料碗、袋子和一次性筷子也被扔到路邊或河邊。
王玲表示,這些塑料包裝基本都是聚苯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餐具質量無法保障,此外外賣垃圾一般附著油污,難以被回收利用,導致環境污染。
據了解,漢中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還在建設中。王玲不禁擔憂,隨著近年來漢中垃圾總量和處理難度不斷增大,各區縣的垃圾填埋場“壓力山大”,甚至不堪重負,以后的垃圾如何處理,是擺在漢中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對此,王玲表示,政府應加強監管,加大對外賣餐具安全性檢測,讓消費者了解到一次性餐具對健康的危害,盡量減少使用量。同時,出臺相關行業標準,簡化包裝,對外賣餐具進行強制規定,必須使用可降解、有機、環保材料。
王玲建議,要從環保、節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加大宣傳,讓市民對外賣垃圾進行分類,以便環保部門統一處理,竭力保護好漢中這一方青山綠水。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