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康斌 謝昊天 通訊員 楊春建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農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在近日召開的漢中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鄉村振興”方面的實際問題,從三農人才培養、鄉村文化建設、民營企業發展等方面給出了破解之策。
余俊光委員
創新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實施鄉村振興是要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掌握現代農業經營能力、掌握綠色發展能力,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關鍵是人才。”說起鄉村振興,漢中市政協委員、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培訓部主任余俊光侃侃而談。
通過大量實地調研,余俊光認為,目前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大量青壯勞力外流,農村留守人群趨于老齡化,專技人才、基層管理人才嚴重匱乏。
“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基層組織建設需要人才,新型農村社區的打造更需要人才,人才是鄉村振興得以加快推進的發動機,只有培養出大批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人才,鄉村振興戰略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為此,余俊光建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要依托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的涉農專業,加大資源整合和經費投入,通過提高學歷教育有效供給,優化供給結構,提升非學歷教育比重,實施農村干部學歷提升計劃等措施,積極推進農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
丁銳委員
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振興是農村發展的時代機遇,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全市鄉村文化建設水平,以文化引領鄉村文明進步,造福鄉鄰。”漢中市政協委員、陜西理工大學教師丁銳就自己關注的鄉村文化建設提出建議。
近年來,漢中市在創建“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中集中打造了以寧強縣青木川鎮、勉縣諸葛古鎮、洋縣華陽古鎮為代表的特色小鎮;以漢臺區楊家山村、南鄭區后盒村、城固縣蓮花池村、勉縣喇家寨社區等為代表的特色美麗鄉村,成效斐然。丁銳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發展活力不足、基礎設施和服務較為欠缺、鎮村規模較小、集聚產業能力弱等存在問題。丁銳認為,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意義重大,鄉土文化的構建應該提上規劃。
“應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生態-人文’一體化發展。”丁銳建議,在工藝美術資源豐富、條件成熟的鄉鎮,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探索建立傳統手工藝原創生產示范基地,開發農村手工藝文化產品,做大做強地方文化產業。
楊先春委員
鄉村振興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近年來,西鄉縣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在‘萬企幫萬村’中全縣大批優秀民營企業捐款捐物共計967萬元,幫助一批貧困戶脫貧摘帽,實現了村企共同發展。”漢中市政協委員、西鄉縣委統戰部部長楊先春認為,鄉村振興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楊先春說,民營企業本身就集成了資金、市場、流通渠道、技術人才等優勢,能與農村短板互補。現在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主動通過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在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愿景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楊先春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和措施,激發更多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推介會,積極宣傳推介農村的優勢資源,開展村企結對共建。同時,根據各縣區、各村(社區)的資源稟賦謀劃建立項目庫,為企業全面參與鄉村振興備好切入點和對接口。
“要在鼓勵本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商,把真正能帶動農村發展、壯大農村經濟的企業招回漢中,在農村落地生根,帶動鄉村振興。”楊先春進一步建議。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