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原登榮 海云
近年來,安康市通過出臺培育做強農業五大特色產業的實施意見、富硒產業發展2017—2020年行動計劃等政策,以培育大產業、大龍頭、大品牌、大市場為核心,構建現代綠色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安康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安康市兩會上,“綠色產業”發展成了委員們資政建言的高頻詞。
富硒產業要做好龍口粉絲的學生
地處秦巴山系的安康,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加之全國最大天然富硒區的稟賦,為發展富硒食品產業提供了廣闊天地。
安康市政協委員、漢陰縣巨川公司總經理楊維剛認為,目前安康富硒產業發展還存在散、亂、小等現象,沒有形成集群發展,各自為政、品牌和質量亂象還存在,品牌效也不明顯。“我們應抓住國家富硒產業研究院在安康設立的機遇,利用先進科技和最新研究成果打造富硒品牌,同時制定行業標準,規范富硒產品市場。”楊維剛說。
2017年,楊維剛參加了安康市政協打造安康生態經濟強市調研。調研組在安徽亳州等地發現,當地的產業集群效果很好,大都成行成市,為安康富硒產業發展提供了借鑒。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楊維剛建議,安康富硒產業要向龍口粉絲學習,做出名氣和品牌,重點發展當地龍頭企業,引領帶動安康富硒品牌發展,促進區域獨有的地理標志產品做大做強。
安康美食要向沙縣小吃看齊
“嵐皋吊罐肉、紫陽蒸盆子、漢陰蘑菇宴……”說起安康美食,市政協委員、漢陰縣天熙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石燕總有說不完的話。她說,安康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氣候造就了當地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材,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帶動了旅游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漢陰,陜菜之鄉,經過多年打磨,石燕和團隊研發的蘑菇宴已成為當地的“當家”特色餐飲。石燕調研發現,安康的特色美食基本都只局限在當地區縣發展,做大做強“走出去”難度很大,研發菜品的技術人員也很缺乏,服務講解人員流動性更大,留不住人才,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還未建立。
“安康美食也應該學習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面等品牌,對本地菜品進行整合,強勢推出整體品牌,以贏得市場青睞。”石燕建議,還應保證食材安全,加快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追溯體系。
做好傳統蠶桑產業接班人
蠶桑產業是安康的傳統優勢產業,曾給當地蠶農帶來巨大財富和榮耀。市政協委員、安康市大學生創業協會會長楊彬表示,近年來,受養蠶勞動力強度大、風險高以及市場價格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民養蠶積極性下降,零星桑園多被閑置和荒蕪。
楊彬認為,蠶桑生產出現嚴重結構性下滑問題,蠶桑產業發展政策失去目標,低效產能積累過剩、綜合經濟效益降低已成客觀事實。“當務之急是要及時穩定蠶桑生產基礎,防止繼續下滑,探索蠶桑產業發展政策體系,重建蠶桑產業組織結構。
楊彬建議,要堅定發展信心,依托獨立研究機構分析判斷繭絲綢市場變化趨勢,及時調整安康蠶繭生產規模,維持蠶桑生產高附加值,整合現有繭絲綢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資源,建立“產業聯盟+專業合作社+蠶農”發展模式。此外,還應深挖蠶桑文化,實施文旅融合發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