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2019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這一年,我省將圍繞提升“五大能力”,完善“十項機制”,開展“十大整治”,協同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環境治理有更好效果、生態環境有更大改善。
定目標明任務
全省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8.7%力爭消滅國考劣Ⅴ類斷面
根據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2019年環保工作目標是:空氣質量方面,全省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8.7%;關中地區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1天。水環境質量方面,50個國考水質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72%,力爭消滅國考劣Ⅴ類斷面;全省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控制在10%以內;國考27個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100%;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極差比例控制在16.3%以內。土壤環境質量方面,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不低于85%,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解決一批影響耕地土壤安全的涉重金屬企業突出污染問題。總量減排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14.5%、12%、8.5%、8.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9%左右。環境安全保障方面,全省生態環境安全和核與輻射安全得到有效防控,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得到妥善處置,堅決防范重特大環境污染事件發生。
著眼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并進,我省提出四大任務:聚焦區域協調發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發展等五大領域,服務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集中開展十項專項整治,堅決打好四場保衛戰:青山保衛戰突出秦嶺保護整治,做好渭北“旱腰帶”生態修復;藍天保衛戰突出清潔能源替代、嚴控“兩高”行業產能、突出“散亂污”企業清潔化改造、高排放柴油貨運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整治、建筑工地及道路揚塵管控;碧水保衛戰突出排污口整治、污水處理廠監管和重點支流治理;凈土保衛戰突出污染地塊管控和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健全完善十項制度機制,提升生態環境能力現代化水平。努力提升生態環境安全保障、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科研創新等五大能力,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重服務強整治
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環保服務堅決打好四場保衛戰
1月28日,《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發布,將從7個方面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職能作用,服務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2月15日,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服務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再一次被提出。如何著眼“服務”,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并進,主要從5個方面入手: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主動服務“三個經濟”,開展“區域環評”,強化源頭治理,嚴把項目審批,2019年年底前逐縣編制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完成全省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
——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關中水泥、焦化等重點行業全面執行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建立鋼鐵、建材、有色、火電、焦化等重點行業及燃煤鍋爐排放管理臺賬,引導企業改進技術工藝,淘汰落后產能;對物料運輸、裝卸、儲存、轉移和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實施深度治理,提升資源利用效益。
——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先進裝備制造、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環保服務;主動服務全省重大項目,支持培育生態環保產業。
——服務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充分運用土壤詳查成果,服務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確保耕地生態環境安全。
——建設清潔宜居美麗新農村。以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生產廢棄物、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農村清潔取暖,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積極開展生態扶貧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同時,我省還將集中開展十項專項整治,堅決打好四場保衛戰。我省將全面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年內完成秦嶺北麓4市16個縣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到年底,關中城市城區清潔取暖率達到90%以上,縣城和城鄉接合部達到70%以上;深化和拓展低碳試點;全面推進中小企業布局園區化、經營集約化、環保物業化改造;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今年1月1日起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堅決取締黑加油站點;完成“千噸萬人”(日供水千噸或服務萬人)以上飲用水源地摸底排查,縣級及以上集中式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比例達到75%以上;開展農村廢棄農藥包裝物、廢舊電池等有害物品回收示范;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加工工藝并集聚發展;以生豬、奶牛等畜牧大縣為重點,在西鄉、合陽、延川、澄城等地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
健機制提水平
環境保護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對大氣、水環境質量惡化的地區征收補償金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2019年,我省將健全完善十項制度機制,提升生態環境能力現代化水平。
生態環保督察制度。我省將積極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問題后期整改和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同時,完善省委環保督察體系,組織開展第二批省委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
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制度。我省將完成生態環保綜合執法改革、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建立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隊伍,加強區縣級環境執法能力建設;綜合運用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等手段依法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生態環境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圍繞突出環境問題,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執法督察。
目標責任考核制度。我省將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相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省委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我省將加快排污許可證核發,覆蓋涉及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所有重點行業;強化持證排污管理,實行排污許可與環評、執法銜接;繼續推進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征收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費。
環境信息強制性披露制度。我省重點排污單位將及時公布自行監測和污染排放數據;各市政府公開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及應急措施清單;定期公布城市大氣、水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公布市、縣(區)環境質量排名。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我省將推進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業力量建設,建立相應的鑒定評估管理與技術體系;積極開展案例篩選和索賠實踐,充分發揮索賠案例的警示作用,引導企業更好履行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損害責任追究制度。我省將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執行不到位、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完成嚴重滯后、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和部門實行約談;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違法違規審批開發利用規劃和建設項目的,對造成生態環境質量惡化、生態嚴重破壞的,對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高發、應對不力、群眾反映強烈的,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依紀依法嚴格問責。
綠色發展價格制度。我省將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健全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建立有利于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健全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評估,及時調整完善政策。
生態環境保護補償制度。我省將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對大氣、水環境質量惡化的地區,征收生態環境補償金;推廣渭河治理經驗,探索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補償制度,重點開展北洛河、清澗河省級流域補償工作。
綠色示范單位表彰制度。我省將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和“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并對獲得省級綠色文明示范單位榮譽稱號的單位給予資金獎勵。記者 汪曼莉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