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高三寶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和“軟環境”的綜合體現,也是一個地區提升綜合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如何進一步優化榆林營商環境?在日前召開的榆林市兩會上,營商環境成為委員們關注的熱點。
營商環境要以“法”為支撐
“營商制度建設不健全,在立法方面對不作為、虛作為、亂作為等現象規定不清、界定不明,尚未完全樹立以人為本、立法為商的理念。”榆林市政協委員李瑞華建議,應加強榆林營商環境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制度框架,讓相關政策更為具體化、更具指導性。
如何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李瑞華認為,要對涉及行政執法的所有行政權力進行梳理,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層級間的關系,協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壓減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推廣網上辦理業務,嚴格清理濫收費。
打造誠信公平經營環境
“榆林在營商環境建設中主動服務意識還比較淡薄,個別工作人員不愿意主動到基層服務,工作態度存在‘生、冷、硬’,辦事難、辦事煩、辦事慢現象依然存在。”談及營商環境,榆林市政協委員馬軍虎認為,有的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對誠信認識不足,導致招商引資中盲目承諾后期無法兌現,有的部門甚至對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小微企業和規模企業在政策上不能公平對待,導致政府信譽受損。
如何打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馬軍虎建議,要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對招商引資企業的承諾,只要符合政策規定,要予以兌現。無法兌現的,給予相應補償或登門解釋;要強化監督問責培育,開展機關作風“庸懶散慢亂”專項整治,嚴肅查處破壞營商環境行為。
期待出臺政商交往制度
“政商關系邊界要有定位精準的規則,度的把握不能靠個人,要靠規則、規定。”榆林市政協委員楊寶軍認為,由于缺少政商交往的制度規范,很多領導干部為躲避麻煩不作為、懶政怠政,不愿與非公企業家打交道,從之前的“亂作為”變為“不作為、懶作為”。
如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楊寶軍建議,政府要出臺規范和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實施意見、行為準則,加強問責力度,防止機關單位工作人員“不作為”“亂作為”;要完善領導和相關部門定期走訪非公企業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非公企業家訴求表達、建言獻策的長效制度安排和常態工作機制,暢通非公經濟人士有序參與渠道。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