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咱們重見天日45周年的喜慶日子,坑外頭挺熱鬧的。
好日子就該穿得隆重些。想想咱們以前多洋氣的,那年也不知道誰放了一把火,把大伙兒都弄得灰頭土臉。
哥幾個,你們這“將軍肚”最近越來越大了,八字胡也該修修了。
可不是嘛,體重都超標了,可能是打仗時喝的粟米酒太多了。當然,這點小肚子根本影響不到我在戰場上英勇殺敵。
咱們在地下站了2000多年,差點把人憋壞了,還好現在每天都有人來看咱們,聽說都超1億人次了。
就是的,當年為啥不安排幾個女兵馬俑陪咱們聊聊天呢?
哼哼,你們幾個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跪了這么多年,臉都快累綠了。
今年3月29日,是秦始皇兵馬俑考古發現45周年。為紀念這個特別的日子,華商報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策劃了“問道兵馬俑”專題報道。問題征集開始后,市民踴躍參與、紛紛提問,我們從中篩選出45個典型問題,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人員一一回答。
>>關于秦始皇帝陵
距今有2229到2240年
是大火焚燒后的遺存
1.尚明欽、呼建農:秦始皇兵馬俑是怎么發現的?
張衛星研究館員:一般認為始于1974年臨潼西楊村農民打井。但考古發掘表明,此前歷史時期曾有許多次機會,人們以不同的形式遇到過兵馬俑的碎片。有考古專家將這些陶片拼接成陶俑并且認識到這是為秦始皇陵陪葬的軍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現兵馬俑。
2.劉玉梅: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距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張衛星研究館員:兵馬俑陪葬坑建設的時間段為始皇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到他被埋葬在陵墓(公元前210年),所以距今有2229到2240年了。
3.袁野:秦始皇陵和兵馬俑為什么建在臨潼?
張衛星研究館員:兵馬俑坑只是從屬于秦始皇陵的眾多陪葬坑中的一組。秦始皇陵選址驪山與始皇的祖輩埋葬于驪山西麓有關,但驪山西麓地區剩余的空間不足以設置如此大規模的陵墓,而將始皇陵建設在驪山北麓既靠近他祖輩的陵墓,也符合禮制;此外,驪山北麓也是傳統的山水形勝之地。秦始皇陵(封土地宮)保護很好與該區域局部特別是地宮區域的地理條件較好有很大的關系,地宮的位置剛好處于山前沖積扇群形成的魚脊形地帶,再加上建設時期的一些防護措施的保障,使得秦始皇陵(地宮)得到很好的保護。
4.張軍:當地人說現在的秦始皇墓冢是假的,真陵墓在驪山里,是這樣嗎?
張衛星研究館員:這個傳說早在明代文人都穆的游記中就有提及。現秦始皇陵墓冢并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內部的臺體建筑、墓道、墓室相連的整體結構;還與陵園的墻垣、門觀、道路、陪葬坑、陪葬墓、陵寢建筑等構成了具有緊密關聯性的陵墓復合體。反觀,將陵墓設置于驪山不符合歷史上同時期的陵墓建設傳統,當時工程技術水平也難實現。
5.張軍:據說秦始皇墓冢九頃十八畝,秦始皇墓冢到底有多大?
張衛星研究館員:民間雖傳說秦始皇墓占地九頃十八畝,但不知其出處。秦始皇陵是一個整體概念,其核心是墓冢,但是不局限于墓冢。另外古代量制前后變化較大,即便采用最小的換算關系,九頃十八畝折算下來,也約合30多萬平方米。僅從目前的發現看,始皇陵在秦代時期墓冢約470米見方,合22萬平方米;現存的墓冢為350米見方,為12.25萬平方米。更大范圍的內城墻垣圍合的區域近80萬平方米,而外城墻垣圍起來的陵園區域則為213萬平方米。
6.靳全明、張鋼:秦陵巨大的封土取自何處?
張衛星研究館員:秦始皇陵巨大的封土的來源,后期的文獻(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提到由于取土修陵形成了魚池。通過觀察秦始皇陵的封土,既有純凈的夯筑的細黃土結構,也有夾雜砂石較多的粗夯土結構,二者明顯來自不同的區域。比較純凈的黃土應該來自陵園周邊區域的黃土層,也不排除來自魚池區域;而夾雜砂石較多的粗夯層從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看,應該來自陵園南側的山前地帶。
7.于健惠:秦始皇陵是否被焚燒、盜掘過?
張衛星研究館員:文獻有秦始皇陵被焚燒和盜掘的記載。目前的考古發現表明,整個秦始皇陵實際上是一場大火焚燒后的火場遺存,包括兵馬俑坑在內的大量陪葬坑、地面建筑等都有明顯的過火痕跡,同時也有人為破壞跡象。但是目前的考古發現,沒有證據表明秦始皇陵的主墓室有被焚燒和盜掘。
8.邢少輝:以后會不會對秦始皇陵采取主動保護性的考古發掘?
夏寅研究館員: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國家文物局就以文件和會議等形式多次強調了嚴格控制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的審批和管理,明確了對于帝王陵寢不主動發掘的基本思想。目前針對各類遺址和墓葬的發掘保護均開展了專項和專門的研究,無論是從最初發掘之前的各類無損勘測研究,還是發掘后文物的現場保護與提取,以及文物出土后各類材質類型文物的保護和修復等,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開展了專門的研究。
9.李銀俠:聽說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墓的人都被活埋了?
朱學文研究館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意思是:秦始皇帝下葬完畢,有人說是工匠制造了機械,墓中所藏寶物他們都知道,寶物多而貴重,這就難免會泄露出去。隆重的喪禮完畢,寶物都已藏好,就封閉了墓道的中間一道門,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被封閉在里邊,沒有一個再出來的。另外,考古發掘,在秦始皇陵附近發現3處修陵人員的墓地。
10.張鋼:秦始皇陵墓內部的結構是什么樣的?真的有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嗎?
張衛星研究館員:《史記》描述:“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獨,度不滅者久之。”這是關于秦始皇陵的記載中最為詳盡的部分,也是后世文獻中發揮最多的部分。后來的文獻對這些記載多有變通和增加、演繹。目前學者公認秦始皇陵墓內結構實際上是一個宇宙模型,這也是始皇陵最吸引人的地方。
>>關于兵馬俑的制作情況
單個兵馬俑平均重量180kg左右
11.張鋼:兵馬俑挖掘工作進行到何種程度?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目前有三個坑對外展出。其中一號坑占地面積約14260平方米,已發掘其三分之一,陶俑的準確數字還不清楚,根據已發掘部分的排列密度推算,總計有陶俑陶馬6000余件,目前已出土陶俑、陶馬2000余件,戰車20余輛。二號坑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是多兵種曲形陣,由相對獨立的戰車陣、弩兵陣、騎兵陣及車步騎混編方陣組成。目前已發掘其中的五分之一。這兩個坑如果全部發掘完,估計還需要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三號坑已全部發掘完。四號坑存在較大爭議,最新勘探數據表明,可能不存在。
12.高帥:兵馬俑為什么這么長時間還保存完好?
馬生濤副研究館員:兵馬俑是用陶泥以模塑結合的形式塑造出來,焙燒溫度在950℃-1050℃之間,燒成溫度較高,胎質較厚(2-6cm),質地堅硬,所以這些破碎的陶片經過保護修復后,復原后展示給大家欣賞。
13.解小文:兵馬俑是用哪里的土燒制的,窯口在哪里?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在距離兵馬俑約幾百米的下和村南面發現了陶窯。兵馬俑體量大、不易搬運,不會在太遠的地方燒制,目前已在其周邊發現十余處陶俑,但數量還有些少,估計將來會有更多的陶窯發現。
14.權西元:兵馬俑是在地下燒的,還是燒好埋的?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我們在一號坑前百余米處發現了打碎的陶俑,也在填土中發現了兵馬俑,說明兵馬俑都是在坑外燒制好,再放到預先設置好的俑坑內的具體位置。
15.趙軍:已發現的兵馬俑有多少尊?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一號坑已發現陶俑陶馬6000余件,目前已出土陶俑、陶馬2000余件。二號坑已發現陶俑陶馬1000余件,目前已出土陶俑、陶馬500余件。三號坑已出土鎧甲武士俑64件,駟馬戰車1輛。
16.郭瓊:兵馬俑有哪些種類?
朱學文研究館員:俑坑出土的陶俑可分為步兵俑、騎兵俑和車兵俑。其中步兵俑可分為軍吏俑與一般步兵俑兩大類。軍吏俑又可分為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中級軍吏俑和下級軍吏俑;一般步兵俑又有輕裝步兵俑和重裝步兵俑的區別。
17.張平:兵馬俑單個有多重,最重的多重?
馬生濤副研究館員:兵馬俑的類型較多,形體差異較大。單個陶俑的平均重量在180kg左右,最重的是陶馬,超過300kg,陶俑中最重的是高級鎧甲軍吏俑(俗稱將軍俑)250kg左右,最輕的是跪射俑約100kg。
18.馬斌:估算下單個兵馬俑價值多少?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兵馬俑是無價之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7年就把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全人類共享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19.陳曉平:兵馬俑怕不怕火災、水災?會不會發霉?
夏寅研究館員:文物保護是一個涉及各個方面的系統,無論從文物所處的展柜、遺址大廳等小環境,還是到館區以及整個保護區域乃至周邊區域的大環境,都是需要考量和控制的保存研究范圍。
20.趙富:發掘至今兵馬俑有沒有被盜過?
朱學文研究館員: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現過秦俑頭失竊的現象,經公安與文物等部門的通力合作,失竊文物已追回。為有效打擊猖獗的文物犯罪活動,當時的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判處死刑。
>>關于兵馬俑的戰力
秦代將士的鎧甲真實材質為皮質
21.張鋼:現在展出的銅車馬是原件還是復制品?
朱學文研究館員:秦兵馬俑坑估計共有戰車140余乘。目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一號銅車馬是原件,二號銅車馬因研究需要,正進行三維數字采集工作,暫時陳列原大復制品。秦代將士身著鎧甲的真實材質為皮質。
22.張鋼:和同時代的西方士兵相比,兵馬俑戰斗力咋樣?
蔣文孝研究館員、付健館員:相比之下,各有優劣。簡單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不同。一、作戰目的不同。秦人以殺傷敵人、消滅有生力量為目的,西方則多以擊潰為目的。二、組合方式不同。秦人以軍陣組合為主,包括步兵、騎兵、車兵、射兵多種兵力,組合起來作戰。西方多采用車輪戰,消耗對方戰斗力。三、作戰方式不同。秦人以弓弩等遠射兵器進行遠距離戰斗,以長矛、長鈹、戟、劍等武器展開近戰。西方多以盾牌、長矛等武器進行近戰。
23.鄭春玲:秦始皇兵馬俑坑有沒有出土秦昭襄王時期造的兵器或者其他文物?
朱學文研究館員:秦兵馬俑坑出土兵器的時代主要依據兵器上的銘文和兵器的形制來判斷,根據俑坑出土兵器的研究表明,秦兵馬俑坑出土兵器的年代屬于秦王嬴政時期(秦國)和秦統一后(秦代)兩個時段,未發現秦昭襄王時期的兵器和其他文物。
>>關于兵馬俑的細節
有雙眼皮的但沒有女性
兵馬俑身上有刻字
24.李寶都:近年參觀了好幾次兵馬俑,沒有發現俑目有雙眼皮的。想知道到底有沒有雙眼皮的,如果沒有是什么原因?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兵馬俑有發現雙眼皮的陶俑,一號坑T1K17號俑就是例證,只是目前數量極少,估計將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發現。
25.陳曉平:兵馬俑胡須有啥特點?兵馬俑“將軍肚”是咋回事?
馬生濤副研究館員:兵馬俑胡須的特點是:1.制作手法多:有的是粘接泥片加以刻削;有的采用減地浮雕手法;有的堆貼泥塊制成;有的直接在唇上刻畫出胡形。2.種類多:以八字胡為主、又細分為兩角上翹、下垂、胡角微微向外飄灑、短小的矢葉狀、短小平直狀等不同形狀,同時有絡腮胡、唇下一撮小須、乳頭狀髭須等胡須類型。3.組合多:上述胡形又進行組合,生動表現出秦俑的年齡、個性和習尚的不同。兵馬俑表現的是秦國軍人的形象,秦人受軍功爵位制的影響,勇于公戰,奮勇殺敵。越是作戰勇猛、殺敵多的,爵位等級越高,所以秦俑在形象塑造上,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的形象高大威猛,一般武士體型較小,這與他們取得的戰績有一定的關系。秦俑不論級別高低,都有一定程度的鼓腹,被大家稱為“將軍肚”,這里的鼓腹不是大腹便便,絲毫不影響戰斗力。鼓腹可能反映出秦人的飲食習慣,秦軍在戰前和戰后都要大量飲酒,酒為粟米酒,鼓腹大概與長期喝酒有直接關系。
26.馬浩然:聽說兵馬俑身上都有字,是這樣嗎?
朱學文研究館員:自1974年以來在秦始皇陵園的東側,先后發現了一、二、三號兵馬俑陪葬坑。三個坑內共有陶俑、陶馬近8000件。工作人員在發掘和修復的過程中,在一些陶俑、陶馬身上發現戳印或刻畫的文字。陶俑身上的文字多位于腋下、衣下擺的底部、短褲上及俑的頸部等隱蔽處,也有的位于胸、臂、腹部。陶馬身上的文字有的位于臀部、有的在頸部、腹部、尾部等。印文為字跡較規整的小篆體;刻文字跡草率、字徑大小不一,多為隸書,兼有小篆。這些文字有表示地名的,也有表示人名的。
27.寧軍:兵馬俑和現代中國人有多像?有沒有《尋秦記》里的項少龍俑?職務最高的兵馬俑是哪個?
蔣文孝研究館員、付健館員:秦人是個尚武的民族,在頻繁的戰爭中提倡勇于公戰,有功者顯榮,無功者即使出身宗室貴族,也不得上進。在這種環境下,加上民族固有的習俗,就形成秦人的審美觀,反映在兵馬俑雕塑藝術上,孔武多力,英勇善戰,成為人們追求的心靈和體魄美的理想形象,這在秦俑的雕塑上表現得比較清楚。而現代的中國人歷經了2000多年,是多民族融合以后形成的,與兵馬俑有一些差距的。兵馬俑中和《尋秦記》里的項少龍相似的陶俑應該有,但僅是外表。職務最高的是軍吏俑中的高級軍吏,他們身材魁梧,膀闊腰圓,昂首挺胸,氣度非凡,加上特有的服飾、甲衣和冠,一看就是個手握雄兵、指揮若定的將軍。
28、王高卓:兵馬俑里邊有女性嗎?如果沒有,今后會不會發現?
朱學文研究館員:從《史記·秦始皇本紀》,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等文獻與考古資料來看,秦代都是男子服兵役。從秦兵馬俑坑考古發掘情況看,俑坑已出土的各類陶俑均代表青壯年男子的形象,未發現女性陶俑。目前,從俑坑出土陶俑的排列規律看,秦兵馬俑坑今后發現女性陶俑的可能性不大。
29.閆紀平:兵馬俑里面有沒有炊事員?如果有,是什么樣子的?
武麗娜副研究館員:目前未發現特殊身份的陶俑,都是裝束較統一的鎧甲武士俑、戰袍武士俑和少量的將軍俑、軍吏俑等。即使是今天的炊事班戰士,僅憑其冠和軍服也不能確認其具體職責。
>>關于秦陵博物院建設
已發現陪葬坑180余座
最早的門票僅0.1元
30.張平: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除了兵馬俑坑,還有哪些?
朱學文研究館員:古人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死者的靈魂在幽冥的陰間和生前一樣有衣食住行以及各種娛樂之需。因此,人死后要備棺槨、辦衣衾,置鼎簋尊壺酒食之具和鐘鼓編磬之屬,另外還要陪葬車馬等,諸養生之具無不齊備。隨著厚葬之風的盛行,陪葬之物在墓穴內容納不下,則移之于墓外,于是陪葬坑的建制應運而生。到秦始皇時代,陪葬坑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遠遠超載前代。據初步統計,目前在秦始皇陵區已發現各種陪葬坑180余座。除秦兵馬俑陪葬坑外,比較重要的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百戲俑坑、文吏俑坑、石鎧甲坑、青銅水禽坑等。
31.王昊:聽說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出土的銅車馬、銅鎧甲、銅水禽等都要建專題博物館?什么時候大家可以去參觀?
朱學文研究館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在按照秦始皇帝陵文化景區發展規劃實施改造提升工程。其中,秦始皇帝陵銅車馬博物館將于2019年4月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正式對外開放。按照發展規劃,將陸續建設鎧甲坑博物館(暫定名)和青銅水禽博物館(暫定名),這兩座博物館計劃在2030年之前正式對外開放。
32.邱峰:兵馬俑博物館40年來的門票價格變化能否介紹一下?聽說最早的門票只有五分錢?
何宏研究館員: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博物館的不斷擴大,由最初的一號坑門票、一三號坑聯票、銅車馬館單獨售票,到整個博物館實行一票制以及淡旺季價格,經歷了多種門票管理方式和門票價格多次調整。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內賓門票從1979年開館最初的0.1元、0.2元、0.3元、0.5元到1元、5元、10元、15元、20元、35元不等,外賓門票從3元、6元、8元、12元、16元、20元、24元、30元、50元、60元、80元不等,銅車馬專館內外賓門票也曾有0.2元、0.5元、1元、2元、5元、7元、10元、15元等不同時期。1998年后,內外賓門票并軌,執行過淡旺季65元、90元、110元、120元、150元等不同價格。2018年9月28日起,門票統一為120元。
33.吳建梅:兵馬俑是什么時候獲評世界遺產的?
何宏研究館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的定義,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兩部分,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成為締約國。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于1987年12月11日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304。
>>關于兵馬俑的色彩和藝術性
兵馬俑是大一統文化的精華
來源于西方的說法證據不充分
34.高宇寰:兵馬俑是彩色的還是灰色的,為啥變成了灰色?秦代士兵穿的是黑色戰袍嗎?
夏寅研究館員:2000多年前兵馬俑在放入俑坑之時,都是施以彩繪的。但為什么大家站在一號坑前看到的軍陣是灰色的陶質顏色?因為經過了兩千多年的埋藏過程,經歷了水淹、火燒、地下埋藏等不利因素,大部分彩繪在出土前就已經脫落或者損失殆盡了。盡管如此,仍然有少量殘留的彩繪,以及由于埋藏保存狀況良好而保留下面積較大的彩繪的情況,使我們能夠有機會開展有效的彩繪保護處理工作。應該說,兵馬俑的彩繪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秦代士兵的戰袍服飾和色彩的。
35.崔兵:兵馬俑發掘后,對俑體的色彩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技術達到了什么樣的水平?如果現在再發掘兵馬俑的話,還能不能保證其是彩色的?
夏寅研究館員:秦代工匠在燒制后的陶質兵馬俑之上,涂施以生漆層,然后將礦物顏料涂刷其上。由于生漆底層對含水量的變化非常敏感,會在失水過程中劇烈變形,而地下埋藏的環境是較為潮濕的,一旦出土暴露在外界干燥環境下,生漆層極易連帶著整個彩繪層發生起翹和脫落現象。所以,穩定生漆層是保護的關鍵。目前采取的一種有效保護措施為:發掘后通過物理補水,另外使用化學試劑(聚乙二醇)保濕,并配合使用乳液類加固劑加固和保護彩繪。目前采取的彩繪保護技術是當前最佳的技術處理方法,該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應用。
36.馬浩然:綠面俑是不是只有一個,這個俑是干什么的?
朱學文研究館員:目前在秦兵馬俑坑發現的綠面俑僅此一件。該俑位于秦兵馬俑二號坑弩兵單元第十八過洞的中部,是一件跪射俑,屬于弩兵兵種。
37、劉琳棋:從歷史意義和藝術角度來看,兵馬俑哪個價值更大一些?兵馬俑在制作的過程中是有模型還是根據真實人物而制?
蔣文孝研究館員:兵馬俑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存在誰大誰小的問題,都很重要。兵馬俑在制作的過程中是否有真實人物作為依據,這個史書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制作過程應該是有模型的,模型應該是秦國那些勇猛善戰的將士。當然,他們在追求逼真的前提下,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主觀的審美觀念,加以典型化,才最終創造出這一群完美的藝術形象。
38、朱葉華:為什么在秦代會突然出現那么精美的人馬雕塑?技術從何而來?
蔣文孝研究館員: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兵馬俑制作技術是源于自身還是來源于西方?關于這一問題,在學界還有爭論,但老一輩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兵馬俑是土生土長的雕塑,它繼承了中國雕塑固有的藝術風格和技巧,并有所創新和發展,它是在繼承前代雕塑藝術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格、民族特質的雕塑藝術。從它的文化淵源來看,既有秦國固有的文化因素,又包含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因素。而來源于西方的說法,目前證據尚不充分。
>>關于兵馬俑題材的影視和旅游開發
不同行業融合的結合點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39.王桂英:以兵馬俑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有多少,著名的都有哪些?
何宏研究館員:以秦俑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如詩歌、影視、繪畫、報告文學、小說、散文等為數眾多。與兵馬俑相關的影視作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已出現,有電影、電視、紀錄片、動漫等多種形式,以適合不同年齡段觀眾的需求。人們熟知的有《秦俑》、《古今大戰秦俑情》、《兵馬俑》、《復活的軍團》、《神話》、《大秦帝國》、《秦始皇》、《木乃伊3》等等。
40.姚泉:現在這種旅游開發對兵馬俑的發掘和保護有沒有壓力?
夏寅研究館員: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的確給兵馬俑的發掘和保護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產生了諸如文物保存和展示環境變化等方面的問題。事實上,秦陵博物院采取了諸如改善博物館內部和周邊環境,以及觀眾限流等措施來緩解這方面的壓力。但是,文物保護內容廣博,涉及的問題非常復雜;不僅只是依靠文物保護修復人員,還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妥善保護好文物。
41.雷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工作人員怎么看待網紅“兵馬俑主題酒店”和變臉兵馬俑?
何宏研究館員:隨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以兵馬俑作為西安城市品牌形象,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產品、用品不斷出現,以兵馬俑為素材的旅游紀念品和文創產品大量產生。這說明古代優秀歷史文化對現代文明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加,在與現代文明的融合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缃缗c融合是我們所處時代的熱點,但跨界的尺度、分寸,不同行業融合的結合點是相關行業人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否則,強硬跨界和由此產生的不和諧視覺,將會引發眾多非議。
>>關于兵馬俑的影響力
已接待過3000多位外國政要和社會名流
42.張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館后接待過多少名人?
何宏研究館員:從1974年3月兵馬俑發現,葉劍英、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李鵬、江澤民、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喬石、王岐山、賈慶林等中央領導前來視察。觀眾看到的金色大字“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就是第一位來視察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題寫的。美國總統里根、克林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俄羅斯總統普京,印度總理莫迪,法國總統馬克龍等眾多國際政要紛紛專訪秦俑博物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40年內5次參觀兵馬俑。截止2018年12月底,秦陵博物院共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193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223位,各國議長、副議長、副總統、副總理、部長、社會名流等3000余位。
43.沈潔:把兵馬俑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是誰?
何宏研究館員:1978年9月23日,法國前總理、時任巴黎市長的希拉克先生面對剛發掘出一角的秦俑軍陣,發出了由衷的贊嘆:“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從此,“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稱譽不脛而走,成為秦兵馬俑的代名詞。1991年11月5日,希拉克先生第二次踏訪秦俑館,他說:“這次參觀兵馬俑,再次證實了世界文化遺產第八大奇跡,通過它悠久的歷史文化及實力,完全可以與世界文明古都雅典、羅馬、拜占庭相媲美。”
44.張美書:全世界參觀過兵馬俑的人目前已達到多少?兵馬俑都到過哪些國家展覽過?
馬生濤副研究館員:全世界參觀過兵馬俑的人目前已超過1億人次,兵馬俑目前已出訪過41個國家和地區,遍及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的主要國家。
45.任婷:兵馬俑外展是如何包裝的?外展安全如何保障?
馬生濤副研究館員:兵馬俑參加外展時由藏品管理部專業的文物包裝人員進行包裝,先將陶俑捆扎固定在墊有緩沖材料的“L”型背板上,再將背板放入專用實木外箱里,將背板與木箱固定連接。運輸過程中,兵馬俑是躺著進行運輸的。對于外展安全,我們前期會對展出場地進行實地考察,要求借展方提供安全保障方案、提供適合文物展出的溫濕度、照明等環境的控制方案,并要求借展方嚴格執行。工作期間,我們會派出專業的包裝人員全程負責文物的布、撤展包裝工作,確保文物安全。 記者 馬虎振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