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委員、同志們: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陜西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經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就要勝利閉幕了。
這次大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中共陜西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的部署,為我省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建言資政、凝心聚力,是一次高舉旗幟、發揚民主、增進團結的大會,是一次求真務實、匯集民智、凝聚人心的大會。
1月19日, 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西安勝利閉幕。圖為閉幕會會場。(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攝)
中共陜西省委對本次會議高度重視,全面統籌、精心部署。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和平,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國中等省級領導同志和許多老領導、老委員,出席開幕和閉幕大會,會見港澳臺僑人士,聽取大會發言,參加小組和聯組討論,與委員們在深入交流中形成政治共識,在廣泛協商中尋找發展良策。
委員們認真履行職責,審議和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其他報告,圍繞我省改革發展的大事要事、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以及做好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提出了許多有見地、有價值、可操作的意見建議,體現了高度的政治自覺和使命擔當,彰顯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和蓬勃生機。
會議選舉魏增軍同志為省政協副主席,史建國、董小龍、高山、楊育生四位同志為省政協常委,為人民政協工作增添了新鮮血液。
1月19日, 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西安勝利閉幕。圖為閉幕會會場。(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攝)
各位委員、同志們!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新時代新職能賦予人民政協新使命新任務,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政協要通過有效工作,努力成為堅持和加強黨對各項工作領導的重要陣地、用黨的創新理論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識的重要渠道”。“三個重要”是中共中央賦予人民政協在新時代的工作新內容,也為人民政協履職盡責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貫徹落實“三個重要”,就要旗幟鮮明講政治,把“重要陣地”建得更加牢固。人民政協是黨領導的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族各界人士和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歷史選擇,是人民政協成立時的初心所在,也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這個根本政治原則。要切實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把牢正確政治方向,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推進黨的各項建設,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筑牢政治基礎、堅定政治定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省政協黨組要肩負起實現黨對人民政協領導的政治責任,進一步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認真貫徹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決策部署,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重大事項和重要情況及時向省委請示報告,確保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精神得到全面落實。各級政協組織要通過自身的有效運行和民主程序,把黨的主張轉化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把黨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各黨派團體、各界別、各階層,把各參加單位及所聯系的群眾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要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準,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鍥而不舍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實施細則精神,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改進視察調研。進一步完善“讓政協走進群眾、讓群眾走進政協”工作機制,積極探索“雙走進”的途徑和方法,推動政協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拓展服務群眾的渠道和方式,擔負起反映群眾意見和呼聲、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責任,團結引導各族各界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持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要不斷強化委員政治責任。要把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責任擔當的首要任務,在政治立場上不含糊、政治原則上不動搖,關鍵時刻靠得住、站出來、敢發聲。要自覺遵守憲法法律和政協章程,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做黨的政策的宣傳者、群眾利益的維護者、社會和諧的促進者。特別是港澳委員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自覺維護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貫徹落實“三個重要”,就要與時俱進加強理論武裝,把“重要平臺”建得更加寬廣。理論清醒是政治堅定的基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鄭重地寫入黨章、憲法和政協章程,是黨的指導思想、國家的指導思想和人民政協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團結奮進的思想旗幟,堅持不懈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思想、凝聚共識、推動工作,不斷增進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要緊扣理論武裝的核心內容。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通過對中共黨史、新中國史和統一戰線歷史、人民政協歷史的學習,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大局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要強化理論武裝的制度約束。堅持和創新學習制度,進一步完善以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引領,以主席會議集體學習、常委會學習講座、理論研討、委員集中培訓相結合為重點的學習制度體系,推動實現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學習培訓全覆蓋。廣大政協委員尤其是政協常委會組成人員,要在理論武裝上先學一步、學深一層,帶動和影響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把思想和行動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陜西追趕超越的任務上來,夯實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要擴展理論武裝的實現載體。加快建立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建立具有政協特色的應用型智庫和參政議政人才庫,強化政協大講堂的理論武裝功能,通過界別活動小組、委員工作室更加經常地開展學習研討活動,探索創立委員宣講團,就重大專項工作開展宣講。要不斷密切同中央和省內各大新聞媒體的聯系,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網絡、融媒體、APP和各界導報,打造出層次多樣、務實管用、覆蓋面廣的理論武裝平臺。通過開展經常性、制度化的學習和思想政治引領,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引導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下攜手前進。
貫徹落實“三個重要”,就要不遺余力促進團結合作,把“重要渠道”建得更加通暢。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統一戰線工作任務艱巨繁重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前所未有,凝聚共識工作更為重要緊迫。人民政協作為大團結大聯合的組織,要健全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的程序機制,充分發揮界別眾多、聯系面寬、代表性廣、包容性強的優勢,用思想共識夯實國家治理的基礎。要更加務實地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要完善協商內容,圍繞全省工作大局,聚焦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點、群眾生產生活的難點、社會治理的焦點,確定協商議題,精心組織協商,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要豐富協商形式,加大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力度,更為經常地開展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探索政協協商融入社會治理的新形式,拓展協商參與面,擴大界別群眾工作覆蓋面。要健全協商規則,堅持調研于協商之前,把協商互動列為必要環節,對協商的參加范圍、討論原則、基本程序、交流方式等作出規定,探索民主黨派在政協開展協商的工作機制。要提高協商能力,大力推進協商能力建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聯系群眾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教育引導委員樹立協商理念,不斷培育專業的協商能力。要注重協商實效,建立協商議政質量評價體系和工作辦法,把提質增效貫穿全過程,加強跟蹤問效,推動協商成果轉化落實。要培育協商文化,堅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促進不同思想觀點充分表達和深入交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而不強加于人,尊重規則、有序協商而不各說各話,體諒包容、真誠協商而不偏激偏執,形成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要更加高效地加強和改進專門委員會工作。發揮專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依托專委會更加靈活、經常地開展具有界別特色的團結聯誼活動,引導委員、界別深刻認識人民政協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必須共同落實黨對政協工作的要求。發揮專委會在凝聚共識方面的前沿陣地作用,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協助黨委政府做好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發揮專委會的專業特色作用,根據各自工作對象的不同,把握工作規律,體現各自特色,結合自身實際創新履職形式,更好地發揮各界別委員的優勢。要更加有力地加強對市縣政協工作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市縣政協“基礎工作薄弱、人員力量薄弱”問題,是當前全省政協工作的短板和弱項,要加強調查研究,尋求解決辦法。市縣政協要把明確“干什么”、“怎么干”作為破解工作難題的“牛鼻子”,聚焦主責主業,保證協商頻次,開展廣泛、多層、制度化的協商,充分發揮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堅持問題導向,切實加強對市縣政協的指導,進一步規范市縣政協職責任務、履職方式,及時召開市縣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研究解決共性問題,鼓勵支持市縣政協根據自身實際,大膽探索創新,將一些成熟做法及時上升為制度設計。要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調研、協商、民主監督機制,不斷密切與黨政部門的溝通與聯系,推動形成上下高效互動、各方廣泛支持的工作局面。
各位委員、各位同志!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征程需要新作為。讓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在中共陜西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這次全會的部署安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助推全省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再創佳績、再譜華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