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榆林地區生產總值865.57億元,同比增長4.2%,較全省和全國分別高出9.8個和11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7.3%和15.3%,3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26種產品保持正增長。”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榆林市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的。
一季度榆林市各行各業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影響,但全市經濟大局保持基本穩定,總體好于預期
“形勢一好就放松抓經濟,煤價一漲就忽視調結構”,這是榆林發展中曾經存在的思維方式。近年來,榆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擺脫“一煤獨大”狀況,全力構建多元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探尋出一條適合榆林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榆林,82.5%的行政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249.9萬農民獲得集體資產股權或份額。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定位,榆林實施“4+X”工程,全力打造山地蘋果、設施蔬菜、馬鈴薯、羊子4個“百億級產業”,發展小雜糧、中藥材、生豬等特色種植養殖業,助推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2019年,榆林蟬聯全省糧食產量第一名,是名副其實的陜西“糧倉”。
此外,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為榆林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國家級軍民融合無人機產業聚集綜合示范區項目開工,亞洲最大陸運式集裝箱物流園區建成,綏德網絡貨運服務車輛超過45萬輛、實現營收54.6億元,首個5G網絡聯創示范區建成。
。榆林經濟何以逆勢增長?數字背后是怎樣的付出?榆林給出答案: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
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情況下,憑借強大的實體工業基礎和高端多元的產業體系,榆林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在危機和挑戰中抓住機遇,逆勢上揚。
甲醇、聚氯乙烯、醋酸、烯烴、乙二醇……這些高端能源化工產品名稱的背后,是榆林實現全產業鏈突破,發展高端能化產業、改造升級傳統資源型產業,全面布局和培育高新產業的“硬核”力量。2019年,榆林石油和煤炭的加工業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了開采業。
瞄準國際國內煤化工前沿水準,榆林圍繞科技創新布局產業項目,千方百計延伸產業鏈,把資源“吃干榨凈”,和世界先進的理念、技術、管理對接,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與此同時,榆林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升級、改造、淘汰落后產能。今年1月,榆林市火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計劃對7種燃煤機組和8種資源綜合利用發電機組實行淘汰關停,取而代之的將是具有世界一流工藝技術水平、高效清潔的火電體系。(記者 趙波 李羽佳)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