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虎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
全面提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關系到億萬農民群眾健康生活和農業穩定,是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礎性工程,是抗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基層堡壘。
近年來,我國農村基層衛生條件取得了較大改善,但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觸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暴露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還存在一些短板。住陜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王二虎在調研中發現,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空間布局有待優化,部分村衛生室地理位置較偏,服務人群較少,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中醫的特色優勢還未彰顯,部分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中醫藥人才缺乏,無法發揮中醫藥的價值和作用;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正規醫學類專業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工作,醫療技術人員引不進、穩不住、留不下的問題突出。
兩會建議
“提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關鍵在于增強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水平。”王二虎建議調整醫療衛生資源規劃,以編制“十四五”規劃為契機,優化公共衛生與防疫基礎設施、運營體系等方面的資源配置規劃,加大農村公共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合理確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數量、規模和布局,保障農村基本醫療服務可及性。同時,打破行政區劃,提升鄉村衛生室的使用率,并在重點鄉鎮配置農村傳染病防范設施、ICU重癥隔離設施等。
“全面實行流動鄉村醫療模式。”王二虎建議,加大財政投入,為鄉鎮衛生院配備基礎的流動醫療車,配合家庭醫生簽約模式,方便鄉村醫生上門開展健康咨詢查體、常見病診治、慢性病管理等工作,打通健康扶貧工作“最后一公里”。
中醫在農村的發展方面,王二虎認為,多渠道投入,注重鄉村中醫藥人才的錄入和培養,實現各級中醫藥人才和技術的互通互助。加強中醫藥技術推廣和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傳播中醫“治末病”理念,開展推拿針灸、穴位貼敷等中醫特色服務項目,實現“中西醫并重”。
針對基層人才短板,王二虎建議,探索本土化村醫培養新機制,各地應依托本地職業技術學校,以培養全科醫生、中醫醫生為目標,以本土學生為招錄主體,探索實施面向鄉村醫療衛生崗位的定向培養模式,適度降低招錄門檻,并對農村特困學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同時,加大基層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制定可持續實施的中長期基層醫務人員培養規劃,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加大在職人員進修培訓,支持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派遣醫務人員到上級公共衛生機構進行實訓,實現農村醫務人員一職多能。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