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首席記者 李榮 記者 王斌 文/圖)近年來,商洛市商州區始終把實現脫貧摘帽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落實精準扶貧方略,以產業扶貧為支撐,形成了光伏、食用菌、菊芋、勞務加特色產業的“4+X”扶貧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商州區124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退出,2.89萬戶9.89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1.34%。
隋萍萍委員
“貧困發生率在下降,但在產業扶貧發展中仍存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低,扶貧資金投入不足、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商洛市政協委員隋萍萍說,目前,現代農業已發展成為精耕細作式經濟,僅僅依靠單純種植業,農民難以脫貧致富,延長產業鏈,進行產品深、精、細加工成為不二之選。
隋萍萍說,當前農業產業現狀大多只有初級加工,沒有深加工,在產業鏈條上只有第一鏈條,沒有后續加工鏈條,農民依賴賣初級農產品所得的利潤低、增收難。由于投資環境不完善,制約產業規模擴張、技術引進速度和產業整合力度,加之一部分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存在缺技術、缺門路、缺勞力,一部分貧困戶存在等、靠、要思想,追求富裕視野低、脫貧意愿不強。
如何進一步在產業扶貧路上延長產業鏈條,促進農民增收?隋萍萍建議,結合貧困村地域特點、基礎條件和貧困群眾需求,大力發展畜果菜和勞務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連片開發,實現差異化發展;完善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加大對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通過采取優先承擔涉農項目建設、優先解決貸款貼息等措施,引領貧困農戶脫貧致富;堅持市場思維化發展,注重市場營銷,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創建自主品牌,不斷提升產業標準化、品牌化水平和產品競爭力。
商洛市商州區中藥材、大棚蔬菜、核桃板栗等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是產業集約化水平相對落后,資源整體優勢和品牌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只有實行規模化生產,才能實現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才能贏得市場,樹立品牌。”隋萍萍建議,要有序鼓勵農民將土地進行流轉,促進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集中連片種植,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基地。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