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留步,上圖是2001年到2019年,衛星拍攝的19年來秦嶺地區植被覆蓋度情況。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近20年來,衛星拍下的秦嶺植被繁茂,整體顏色趨深。數據顯示,秦嶺生態環境陜西段綜合指數在2018—2019年達到最優,其優良等級面積歷史上首次超過96%。
秦嶺西起甘肅,穿越陜西,東至河南,以龐大的山體和高峻的山峰橫亙我國腹地,分撥開南與北迥異的氣候格局和人文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中國頂級生態空間、中華綠芯、世界物種基因庫、重要水源涵養地,秦嶺在增加碳匯、釋放氧氣、應對氣候變化、調節區域氣候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秦嶺黑河森林公園
04:05利用天眼看秦嶺20年植被變化.mpeg
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承擔著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土壤墑情、氣象災害、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預警影響評估等職能,通過利用衛星和地面氣象觀測站,挖掘氣候資源助力陜西綠色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釗從事氣象服務業務20多年,對秦嶺生態環境有著切身感受。
最近,王釗和他的項目研究團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秦嶺植被覆蓋進行研究。
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釗
王釗:“從植被的圖像來看,秦嶺變化趨勢是向好。我們做的結果,秦嶺它是兩頭生態系統,變化稍微大一點,一個是海拔比較高的區域,它植被變化的幅度非常大,我們認為是氣候變化的一些波動,就另一個是低海拔我們認為我們的人類的一些活動,它的干擾對植被有一些影響。中間海拔區相對是比較穩定。”
隨著我國衛星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我省的衛星直收站每天可以實時從天空中獲取海量的衛星數據,團隊成員通過數據分析,對秦嶺各項生態指標進行評估。 王釗:“衛星大概中分辨率七八顆,另外我們現在也能獲取到高分辨率的一些數據,對一些重點區域,我們用一些高分辨率,像30米的10米的看它的變化,對于一些宏觀的,我們大概就使用百米級的這樣一個尺度來觀察它的變化。利用2007年以來13年氣象衛星數據,另外我們還用了1960年到2019年,32個國家(級)氣象站,就是在秦嶺南北路,觀測序列非常長,對生態環境參數做了一些反演。” 陜西省氣象局研發的以衛星遙感技術為主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技術,持續服務了30多年。近年來,國家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陜西氣象部門形成合力,加強秦嶺生態變化和改善程度監測評估。
國家氣象中心利用自主研發的植被凈初級生產力、生態質量指數等,監測評估秦嶺植被生產能力、分析氣象條件對植被生長影響。陜西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圍繞秦嶺森林生態系統綜合服務能力開展專題研究,內容涵蓋秦嶺植被固碳能力、水源涵養能力和調節大氣能力。
專家在太白山考察拍攝凍土小冰柱
秦嶺中的氣象站
王釗:“我們近幾年關注秦嶺,因為秦嶺從各方面各個角度來看,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區域。當我們聚焦秦嶺的時候,也是利用同樣的衛星遙感技術,對秦嶺的整個生態環境變化、比如,我們操作從地表的植被到大氣的一些參數,做一些生態環境因子它長時間的一個變化。”
茂盛苔蘚顯示秦嶺生態良好
近年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陜西氣象部門利用衛星遙感的植被指數、綠度、凈初級生產力三個指標,綜合評價了秦嶺的植被覆蓋狀況。
用2019年與2007—2014年的研究數據進行對比,秦嶺植被覆蓋整體狀況明顯改善。其中,東北部部分地區改善幅度達到30%以上,西部邊界地區也有接近20%的改善。
土壤濕度進一步增加,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區的增幅達到50%,表明秦嶺的土壤更濕潤,水土保持更好,森林水源涵養功能進一步增強。
秦嶺北麓和南麓部分地區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值顯著下降,部分區域降幅高達10—55%,表明近五年秦嶺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秦嶺生態環境陜西段綜合指數在2018—2019年達到最優,其優良等級面積歷史上首次超過96%。
秦嶺牛背梁
“秦嶺,天下之大阻。”它不僅阻斷秦塞人煙,也讓氣流運行有了明顯阻滯。南船北馬、南稻北麥,皆因秦嶺而來。
秦嶺東西約1600公里,南北10公里至200公里,海拔多在1500米到2500米,其中,秦嶺的核心段在陜西。
華山
水平和垂直方向顯著的氣候差異和復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動植物生活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秦嶺成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之一。
充沛的水汽在這里上升凝結形成降雨,使得“八水繞長安,七水源于秦嶺”。在良好生態環境下流出的“質優”淡水,在北麓流入渭河,在南麓流入漢江,兩條河流分別作為最大支流匯入黃河和長江,成為重要的水源供給。
秦嶺補給了南水北調中線水源的75%左右,每年向北京、天津等地供水120億至140億立方米——不僅哺育了秦川百姓,更與全中國血脈相通。
秦嶺黑河上游
陜西省農業遙感與經濟作物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王釗:“秦嶺這塊會后期會加密一些觀測設備,逐漸增加一些觀測的要素。另外我們對衛星這一塊,然后也會獲取到更多的一個信息源,提高它的處理能力。我們通過處理出來數據和生態系統模型,建立一些比較復雜的模型,整個提高它的處理的效率,這樣可以從生態環境因子、生態服務功能多個角度分析出來更多的一些變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