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對接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是陜西地方國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6月18日,省政協圍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小切口、高立意的協商議題讓問題更聚焦,建議更務實。其中,多條建言緊扣“改善存量、擴大增量”要求,提出要加快培育我省上市企業“后備軍”,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規模。
“2015年以來,全省新增12家上市公司,其中地方國企僅4家,2017年到2018年全省地方國企新上市數為零。”經過前期調研,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姚炬在主題發言中指出,我省上市后備資源明顯不足,目前27家IPO在審及輔導備案企業中僅有3家地方國有控股公司。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如何培育優秀企業加快上市步伐,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2016年6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省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推進國有資產證券化的意見》,其中提出,到2020年,省屬國有企業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市場化機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成為省屬國有企業的重要組織形態。省屬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到40%左右。《陜西省深入實施國企國資改革攻堅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更加明確,積極培育上市后備資源,2018-2020年至少儲備30戶擬上市企業。
省政協委員,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安建議,要加強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切實用好資本市場,不斷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和上市公司透明度,鼓勵通過定向增發、增資配股、發行可轉債等方式開展再融資,提升國有資本證券化率。
針對國企混改和并購重組加速提效,省政協常委、陜西億杰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高志建議,應圍繞產業地位、經營能力、創新能力、發展速度、社會責任等維度,建立國有控股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加強監督監管。同時,由省國資委、省發改委、省金融辦等相關部門組成專門機構,制定戰略目標、年度計劃,將目標細化分解,嚴格落實企業推進責任,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陜西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4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省政協委員、省統計局工業處處長張虹建議,要整合相關部門資源,向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傾斜資源,引導企業科學有序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幫助尋求外部金融機構合作與支持,實現國有企業與金融產業有機結合;加大對國企在產權制度改革、債權債務處置、土地征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推動重點領域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進一步釋放減稅降費紅利,降低裝備制造行業稅負,鼓勵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從板塊分布情況來看,我省上市公司中,主板企業占據多數,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數量僅占三分之一,表明上市公司活躍度不夠,科技創新型企業嚴重缺乏。
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建議,應跟蹤研究分析符合上市基本條件的企業,努力推進企業成功上市;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扶持力度,儲備一批優質中小型企業,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活力;在鞏固現有制造業等傳統行業企業地位的同時,加大第三產業上市公司的培育力度,使陜西上市公司發展更加充分、行業分布更加均衡、結構更加趨于合理。
2019年,上交所設立科創板并試行注冊制,這是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力度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改革。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證券法》,明確提出了全面推行證券發行注冊制的目標任務,全面注冊制時代即將到來。
致公黨陜西省委會調研發現,目前,我省產融結合水平較低,在融資結構、機構體系等方面與東部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缺乏位居金融行業頭部的本土機構,資本市場短板突出。就此建議,應緊抓注冊制改革試點,積極建設省級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有關職能部門要依法快速辦理國有控股企業上市所涉及的行政審批及確認等事項,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盡早盡快進入輔導程序,深化區域股權市場改革,發展創投基金,加大對國有控股企業的上市支持力度。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