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糧食產量預計達到6.7億噸,能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6月3日,《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在京發布,數據分析顯示,疫情之下,我國糧食產量依然有望保持豐收。
當前,面對國內外風險與挑戰,陜西糧食生產如何實現高效高產?6月29日至7月2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就“穩定糧食生產”議題赴渭南、延安兩市開展專題調研,在田間地頭、農場糧倉看長勢、問糧情、出對策。
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糧食生產,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來認識。”6月29日,調研組首站前往渭南市臨渭區考察,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白宜勤的觀點引發“頭腦風暴”。在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中,委員們圍繞調研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張保軍首先用專業講解畫出糧食生產的幾個“硬杠杠”。“糧食自給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糧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達到95%以上屬于基本自給;庫銷比指糧食庫存和銷售數量的比例,17%到18%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安全線;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00公斤是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穩定糧食生產的外界環境因素有哪些?”“農田減肥減藥誰來科學管控?”“水資源有限條件下,如何提升糧食生產品質?”車廂里,討論熱度不減;車窗外,一行行玉米展現出勃勃生機。
在臨渭區故市鎮板南村糧食規模化生產示范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永慶介紹說,當地通過探索糧食種植托管模式,遴選社會化服務組織或企業,對全區1.8萬畝小麥玉米生產開展從播種到收獲的全程托管服務,托管區糧食作物每畝增產10%到20%,每戶農民增收400至600元。
“目前土地流轉、托管比例占到多少?土地復種指數是多少?”曾擔任省農業廳廳長的白宜勤委員更關注糧食生產規模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的長效性。他建議,應逐年逐步開展基本農田專項整治,在確保耕地面積不減的同時,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有效“藏糧于地”,穩定糧食產能。
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產能
無人機實時監測作物長勢和農場天氣,旋耕、播種、噴防、秸稈撿拾等環節有不同類型農機作業……調研過程中,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服務模式吸引調研組駐足細問,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這家成立四年的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成立20多個鄉鎮服務點,為客戶提供機械化耕種管收、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地深松及托管、大數據采集分析等多項服務。
“化肥用量有沒有監測?”“機械化除草一畝地投入成本是多少?”“推進集約化生產、機械化作業、產業化經營還有哪些困難要解決?”……考察合作社農業服務超市途中,委員們不時向該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發問,這些關注點涉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構成要素。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渭南市蒲城縣荊姚鎮自承擔2013年度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來,已整鎮推進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受益于此,該鎮新城村種糧大戶常廣寅感慨道:“地塊平整了,水利設施完善了,播種管理更便利了,收成自然更好了!”
今年年初,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通知,在全省開展玉米增密度提單產行動,合理增加植株群體數量,有效發揮品種潛力。時值盛夏,關中平原夏播玉米進入拔節期,在渭南市大荔縣韋林鎮慶灃村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綠油油的玉米長勢喜人。
“要從耕地質量提升、生產環境優化、優良品種選用、安全收儲與加工、餐桌管理、飲食健康管理等環節入手,增強全社會糧食安全意識。”俯身察看玉米根莖葉片生長狀態后,張保軍委員建議,應持續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糧食供應保障體系,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嚴格實行糧食生產項目資金審核,及時審批、專款專用。
良種良法助力糧食穩產增收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選育優質種苗是糧食生產高效高產的重要一環。陜西萬福種業公司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末,20多年來,通過自主研發萬瑞1號、萬瑞168等五個玉米品種,年繁育良種320多噸,成為延安市集玉米種子研發、經營、實驗、示范、推廣為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 良種入土,后續還要有科學配套的栽培管理方法。延安市黃龍縣三岔鎮李家莊村胡家溝青山環繞,溪水相伴,這里非常適宜玉米生長。2007年,當地村民張小軍通過承包土地,辦起了家庭農場,在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運用縣農機站推廣的玉米種植“三化一高”技術,堅持良種化種植、機械化耕作、配方化施肥、適度高密度種植,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有效降低了化肥農藥等農資投入成本和人工成本,年節約成本10萬元,達到了節本增效目的。
“五谷雜糧遍地有,九州不收鄜州收。”延安市富縣古稱鄜州,地處子午嶺山脈腹地,洛河、葫蘆河繞川而過,水資源極為充沛。這里種植水稻歷史悠久,當地產“直羅貢米”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近年來,水稻種植以“直羅貢米”原產地胡家坡村為中心,輻射直羅、張家灣、張村驛三鎮,目前全縣水稻面積達1.5萬畝,年產值4310萬元。 在張家灣鎮川莊村有機水稻示范點,稻鴨共生、稻魚共生體系引發委員們連連稱贊。據張家灣鎮鎮長曹延河介紹,村里依托水稻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社+農戶”模式,實行統一配種、育秧、配肥、病蟲害防治、機收、銷售,提升了水稻生產水平。 “穩定糧食保民生,生產要素抓緊行”“多措并舉到田間,綠色生產大有望”……調研回程路上,張保軍委員以打油詩分享此行調研收獲,更多真知灼見也在大家的交流探討中凝聚為共識。 各界導報記者 滿淑涵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