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冰
7月10日下午,一場“不打招呼”的暴雨將西安送上了微博話題熱搜榜,城區多處路段嚴重積水,造成無數車輛或涉水前行,或直接熄火在水里,網友紛紛發出了“在家開啟看海模式”等調侃語調。
突如其來的暴雨,加劇了城市排洪負擔,也引發了大家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考。據西安交警、氣象局等官方信息顯示,此次降雨,降水量較大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城北和城東。
“前幾年一遇暴雨就癱瘓的小寨十字區域,通過實施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后,如今基本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也未發生積澇現象,多年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通過暴雨考驗。但要建設真正的海綿城市,是不是應該進一步增加和擴大建設區域?”省政協委員、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管委會行政審批與政務服務局局長謝慧瑩說。
在今年省兩會期間,謝慧瑩委員就提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提案》,建議我省加快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全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通知》及具體實施方案,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到海綿城市投資及建設中來。同時參考《池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和管理條例》,用法規來規范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中行之有效的經驗、舉措規范化、法定化。
無獨有偶,省政協委員、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馬鵬程也關注到了海綿城市建設情況,提出了《在全省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的建議》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建議,每一座城市都應進一步摸清容易內澇的區域,建立自己的臺賬和排澇大數據,并以此為基礎精準施策,做好頂層設計,系統化規劃設計連片化的海綿城市。
我省海綿城市建設始于西咸新區。2015年2月,西咸新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并編制完成《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3年實施方案》,同年4月獲批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16年3月,省政府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確定銅川和寶雞為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要求兩市積極協調各相關部門修訂、完善其城市總體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思路、目標融入城市建設之中。
2017年1月,工程建設標準《陜西省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編制完成并發布,并于同年3月起正式實施。
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部門,省住建廳在提案答復中介紹,目前,全省已建成海綿城市面積159.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面積平均比例16.49%,西安、銅川和漢中三市建成區比例已達到20%的目標要求。截至2019年底,我省未能達到所有設市城市完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的目標,而已經編制完成的也存在不能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及時對規劃進行適當調整,導致對工作推進和指導力度不足。
從此次西安多地在暴雨中“淪陷”的事實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我省海綿城市建設雖已實施多年,但停留在規劃層面的多、實際建設的少,點狀試點的多、全域實施的少。”謝慧瑩委員指出。
如何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更好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讓市民不再為突如其來的暴雨而遭受損失?謝慧瑩建議,應加大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規劃與統籌實施,短期內針對內澇突出片區,以問題為導向,提出系統化解決方案,加快啟動實施,解決眼前問題。長期則針對每個城市提出海綿城市系統實施方案,統籌提升城市雨水承載能力。
“建議住建、質監等部門進一步加大對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系列工程建設地方性標準制定修訂及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建設的支持力度。”謝慧瑩認為,應加大對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及灃西新城等地正在牽頭編制的海綿城市省級地方標準的指導與支持,加快省級標準體系建立。同時將海綿城市建設任務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域落地,力爭我省2030年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達到建成區80%的目標要求。
省住建廳表示,今年將組織專人對各地海綿城市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考評。同時推動各地在《陜西省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導則》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編制出臺海綿城市建設地方標準,有效指導當地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