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榮
7月11日晚10時許,西安市民鄧先生駕車經過貞觀路南段時,路面突然發生塌陷,導致鄧先生駕駛的廂式貨車被卡在道路中間塌陷的坑里,車身發生嚴重傾斜。
鄧先生所遭遇的地質現象俗稱“地陷”,因2009年好萊塢熱映的災難電影《2012》被大眾所熟知。然而,近年來,這一特殊的地理災害也從“藝術虛構”逐漸闖入現實生活,甚至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一種“城市病”。
打開百度搜索引擎,輸入“道路突然塌陷”等關鍵詞,相關新聞的數量令人觸目驚心。2012年哈爾濱市道路塌陷造成2死2傷;2013年深圳一處塌陷災害造成6人墜坑5死1傷;2020年1月13日,西寧市路面塌陷事故造成10人失聯……路面坍塌事故屢見不鮮,帶來的慘痛悲劇令人不忍直視,地陷不僅威脅公眾安全,也嚴重影響城市發展。在采訪中,大部分市民表示,地面塌陷屬于“城市病”,政府有關部門要提早預防,健全常態化“體檢”機制,及時發現并排除隱患,不讓悲劇重演。
關于地面塌陷,其實也曾引起省政協委員、陜西天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利的關注。
陳利說,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發生范圍廣、頻次高,近年來呈現出普遍集中發生的特點,導致多人死傷的惡性災害接連發生,必須引起相關部門足夠重視。
而過去很少發生的地陷災害,如今為何總在城市中頻頻發生?陳利認為,根據城市道路塌陷災害的現場調查和科學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的塌陷災害誘因可分為地下管線老化滲漏、地下空間開發施工擾動和自然力破壞三個方面。
我國地下管線使用近50年,由于長期未進行維護修繕,導致管道破損滲漏,加之地下管線超負荷運轉,加速了管道老化滲漏,易引發道路塌陷災害事故。此外,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大量地下空間被開發,對地下擾動極大;城市建設導致地表環境變化,植被破壞,地表水不能自然吸收,遇到大雨洪澇時,地表水急速下滲沖刷導致水土流失,易形成地下空洞。
陳利說,大量的城市道路塌陷案例調查和專業研究證實,絕大多數塌陷災害位于地面以下3米范圍內,完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預先探測捕獲道路下方潛藏的空洞隱患,及時采取措施除險。
今年的省兩會上,陳利在《關于在西安市試點并逐步全省推廣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的提案》中建議,要建立相關行業規范和標準,對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的工程規劃設計、技術標準、設備參數指標等環節和方面作出規范和約束,保障城市道路災害普查探測工作的實施質量和效果;制定配套政策,推進全省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基于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果,編制推進全省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的配套政策辦法,指導和規范普查探測工作的落實,使得工作的推進和實施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西安要啟動系統性的試點和示范工作,建立規范標準,制定配套政策,推進全省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陳利建議,可以選擇西安為代表性城市,實施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和地下管線健康狀況普查,通過試點驗證、改進技術裝備和工作方法,為全省范圍內的推廣實施總結經驗,作出示范。
為汲取各地路面塌陷事故教訓,今年以來,省住建廳先后下發《關于切實加強城市道路安全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切實做好城市建設領域安全生產有關工作的緊急通知》等文件,組織排查整治城市道路地下管網滲漏、地面沉降、地下施工擾動等隱患,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做好城市道路安全管理。
如何進一步預防道路塌陷災害發生?記者從省住建廳獲悉,下一步,省住建廳將加強城市道路地下隱患探測,指導各地利用探地雷達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市政道路、給排水管網等病害體的探測工作,預先探測捕獲地下隱伏的空洞隱患,采取針對性措施消除安全風險。通過實施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和地下管線健康狀況普查,推進建立完善病害體數據庫,并納入地下管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管理。
此外,省住建廳還將加強城市道路養護、道路挖掘占用管理,督促養護單位落實養護責任,堅持日常巡查、定期檢查、專項排查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檢測評估,常態開展城市道路地下管網滲漏、地面沉降等隱患排查整改工作,及時消除城市道路塌陷等安全隱患,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