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據來自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消息,該院利用新科技新技術,對唐代貴族李道堅墓葬壁畫完成了第一階段修復。新修復的壁畫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包容與開放。
新修復的文官和仕女形象壁畫 試驗了新型加固材料
新修復的壁畫位于墓葬甬道的東西兩側,由文官形象和仕女形象組成。專家介紹,由于墓葬遭到盜擾和破壞,墓中壁畫出現嚴重錯位和斷裂情況,修復難度比較大。為了加強修復后壁畫的穩定性,除了用傳統材料對壁畫背面進行加固,還在修復過程中研發和試驗了專門針對壁畫白灰層加固的新型材料。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嚴靜介紹,他們聯合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一起研發納米氫氧化鈣材料。在這個項目中選了一些小的殘塊樣品進行了材料的應用試驗和材料的后續研究,證明了這個材料在壁畫的加固上有一定作用。
“古人在壁畫下面一般會先做一層草泥層作為基底,草泥層上面是白灰層。白灰的成分主要是氫氧化鈣,氫氧化鈣比較神奇的地方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慢慢變成碳酸鈣,碳酸鈣比氫氧化鈣的強度更強。但它們畢竟還是比較脆,沒有韌性。另外在地下埋藏過程中,由于該古墓上面有柿子樹,樹根對壁畫的保護造成了不良影響。此外因為有盜洞,泥水灌進去導致白灰層錯位斷裂,加上其他病害,所以狀況不是很好。我們在揭取過程中,先對正面進行加固和保護,確保比較穩定了,然后用工具把壁畫鏟下來,這時的狀態是白灰層帶著一點點土。在實驗室進行保護修復時,把壁畫正面朝下放,先對背面做加固,增加其強度和韌性,另外還要做過渡層等,背面修復有很多道工序。最終把壁畫粘到蜂窩鋁板這種航空材料上,對缺失和空缺部分還會用現代材料進行填充,使顏色也比較接近。”
墓主為唐高祖李淵重孫 曾掌管宗族、司法和外交
據了解,該墓位于渭南市富平縣唐高祖李淵獻陵陪葬區范圍內,是一座長斜坡墓道單室磚墓,曾多次被盜。1994年,富平縣文物部門曾對該墓進行了初步調查,將該墓命名為富平朱家道村壁畫唐墓。 2017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截止目前,墓葬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已經結束,對墓葬周邊遺跡的勘探及墓葬壁畫的保護工作正在進行中。
墓志顯示,這座貴族墓葬的主人是唐高祖李淵重孫李道堅,曾經擔任宗正卿等重要職位,掌管宗族、司法和外交等各類事務。據史料記載,李道堅為李淵重孫,其祖父為魯王李靈夔,父親為范陽郡王李藹。李靈夔“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問,工草隸”。李藹“藝輟多材,慈深善誨,藹夙奉趨庭之訓,早擅臨池之工”。
李道堅墓墓室地面封土已經被破壞,殘存部分直徑約3米,高約1.5米。因多次被盜,該墓陪葬品已經基本不存,僅在第二天井下壁龕內出土一批陶俑,陶俑中有較多的駱駝俑。另在甬道口出土墓志一盒。
墓道和墓室四壁均有壁畫 發現唐代紀年墓中最早山水屏風壁畫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壁畫內容豐富、題材獨特,且工藝復雜、畫工精美,生動反映了唐代貴族的生活場景和絲路風情。
這些壁畫雖經多次被盜及水浸,部分壁畫脫落,但殘余內容仍十分豐富。墓道內有昆侖奴、侍從、羽人馭青龍及白虎等。墓室內部東壁為樂舞圖,北壁有雙鶴屏風、昆侖奴牽牛屏風,西壁為六扇山水屏風,南壁有臥獅屏風。其山水屏風壁畫,為目前發現的唐代紀年墓中最早的山水屏風壁畫。
截止目前,壁畫修復第一階段已經完成,后續還將通過模擬復原技術對壁畫殘損部分進行填補。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嚴靜介紹,他們聯合了計算機專業的老師們,“用計算機模擬復原技術來把缺失的地方用計算機修復的辦法,把它補一下。為文物美學和文物后續的展覽考慮,讓它看起來更協調更好看。”
專家表示,通過李道堅墓道壁畫修復,為后續相關壁畫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材料和技術的支持,對唐代壁畫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為唐代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