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口岸經濟是指以口岸為載體,以進出口貿易和加工貿易為基礎,通過人力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等經濟要素雙向反饋,帶動貿易、加工、倉儲、經濟技術合作、電子商務、旅游購物、商貿金融、交通及服務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活動發展,從而顯現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而影響其經濟要素流動效率的關鍵,就在于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8月28日,省政協圍繞“推進口岸經濟基礎信息化建設”召開遠程網絡月度協商座談會,與會人員聚焦協商議題,就完善基礎信息化建設,實現多層次、寬領域、大范圍、廣覆蓋的數據交換和業務聯動,推動我省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積極建言資政。
為確保此次協商議政取得實效,經過會前3個多月的精心籌備,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調研組圍繞我省口岸經濟基礎信息化建設有關情況,做了大量前期調研和摸底工作。
“我省已形成航空、鐵路、公路互聯互通的大口岸體系,各口岸信息化建設正穩步推進。”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主任張雷介紹,目前“單一窗口”注冊用戶已達5812家,貨物申報、空運運輸工具申報、空運艙單申報等主要業務應用率達到100%,大幅壓縮了跨境貿易時間和成本。“但信息孤島、資源浪費、重復建設、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問題同步存在,造成我省在口岸信息化建設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一定差距。”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的物流、貿易集散地,西安國際內陸港通過構建一系列口岸自動化管理系統,目前已初步實現了港口的智能化、信息化。
“中歐班列‘長安號’作為我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對信息化需求度較高,但目前班列發運平臺與鐵路局、中心站、海關等單位在業務數據上暫未聯通,集裝箱進站、裝車等信息只能通過人力現場調取,無法通過信息手段第一時間反饋給班列發運平臺和客戶。同時,缺少與各大物流節點的聯動信息平臺,相關信息需運營公司一家一家洽談,影響了發運時效和客戶滿意度。”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國際陸港集團總經理屈錦薇指出存在問題。
“在口岸信息化建設方面,浙江省委、省政府牽頭,聯合港口、機場、鐵路、物流企業成立陸、海、空、信息四港運營商聯盟,共同助推港口信息化聯動發展。”屈錦薇建議,可以參考浙江經驗,由省政府牽頭,一方面抽調政府部門、支撐服務體系、市場主體、行業專家等組建高級別口岸信息化建設工作小組,各主體共同參與、共享資源,解決單一主體權限不夠、級別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面緊抓國家中心城市和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契機,打造“數字班列”,成立口岸信息化聯盟,共制標準、共享數據。
列席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海外僑胞、哈薩克斯坦陜西商會會長何誠認為,口岸信息數據統計模塊可根據公路、鐵路、航空設置,按照內貿、外貿、跨境三個類別進行索引,并集成海關、車站、外管等專業信息數據,集成出口岸倉儲運輸交易動態信息,在保護企業核心機密信息的前提下,動態顯示如運輸車次編號、所載商品名稱、供需關系(進口、出口、內貿、電商)、庫存保稅、代理交易、經營者或物權人等信息。“比如,長安號各班列的進出港情況,每個車皮和集裝箱運的是什么商品、商品代碼、貨量多大、查驗檢疫結果、到港日期、產地等,提高企業與市場要素對接效率。”
“與口岸經濟發達省份相比,陜西在管理效率、技術先進度、基礎設施建設上,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省政協常委、香港亞洲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主席藍國慶認為,陜西完全可以對標港滬,組織人員赴兩地“留學”,再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全省實施規劃,進而大力發展具有西部特色的口岸經濟。
藍國慶提出的建議,副省長徐大彤當場回應表示,我省已于8月19日組織全省口岸單位、綜合保稅區人員赴上海考察學習,下一步還要前往香港繼續“留學”。
站在抓好頂層設計的高度,省政協常委、西安市司法局局長張華俊建議,制定《加快推進陜西空港陸港公路港信息港“四港”聯動發展工作方案》,形成“四港”聯動機制。加快“四港”信息化建設共享開放,促進與青島港、寧波港等東西部主要港口多式聯運、口岸報關、費用清算、物流方案設計等“一站式”信息供應鏈服務的加快發展,增進陜西與東西部城市的產業協同和經濟聯系,促進陜西對外經濟的全面開放。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