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中國夢·黃河情】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新時代“黃河大合唱”面面觀

2020-09-24 17:25:52  來源:央廣網  


[摘要]如今,陜西黃河沿岸地區,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新時代“黃河大合唱”正在湊響。...

  央廣網西安9月24日消息(記者舒隆煥)“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部署。時隔一年,記者近日在陜西沿黃河地區采訪了解到,近年來陜西沿黃河各市縣(區)一手抓生態保護,一手抓高質量發展,在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沿岸產業發展以及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陜西統籌推進黃河治理保護和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今,陜西黃河沿岸地區,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新時代“黃河大合唱”正在湊響。

  生態美:椿樹峁舊貌換新顏 黃土地披上“綠衣裳”

  黃河,流經青海、陜西等9個省區,自走出青藏高原匯入渤海,九曲十八彎,在晉陜峽谷形成了神奇壯美的黃河百里畫廊。

  南北縱連晉、陜、內蒙古兩省一區的黃河晉陜峽谷,山勢陡峭、土層淺薄、土壤貧瘠、氣候干旱、風力較大,并且大部分面積屬于較難利用的石質山地,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這給黃河流域生態建設與保護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經過20多年的“戰天斗地”,陜西省宜川縣通過探索實驗,總結出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突破了晉陜峽谷石質山地造林的技術瓶頸,走出了一條相對成功的植樹造林和黃河生態治理之路。

  宜川縣位于陜西省延安市東南部,黃河流過此地孕育出天下奇觀——壺口瀑布。這里的晉陜峽谷曾經荒山禿嶺、黃土飛揚,雖在黃河之畔,卻一時極度缺水,讓人“望河興嘆”。

  談及宜川縣壺口鎮椿樹峁晉陜峽谷植樹造林的經歷,宜川縣林業局副局長郝云峰感觸頗深。郝云峰說,椿樹峁晉陜峽谷山勢陡峭,降水少、風力大,土層薄,綠色植被很難存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林業部門和造林隊外出學習,聘請專家,不斷地鉆研,總結種植經驗,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綠化經驗。

  宜川縣壺口鎮椿樹峁植樹造林現狀(央廣網發 航拍圖)

  用客土回填解決土層淺薄的問題,峽谷風大用深栽培土解決,氣候干旱用保水劑和澆灌解決,土壤貧瘢用填草施肥來解決,成活率低用生根粉溶液澆灌解決……20多年來,造林隊克服各種不利因素,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形成了郁郁蔥蔥的峽谷。郝云峰指著已舊貌換新顏的椿樹峁激動地說:“如今一到夏季,駕車行駛在壺口鎮椿樹峁下的沿黃公路上,看到的是青山蔥郁,山花爛漫。”

  “為了退耕還林,宜川縣沒少下功夫、投資金。”

  據郝云峰介紹,從2012年陜西省晉陜峽谷綠化行動啟動以來,宜川縣每年拿出地方財政收入的20%作為晉陜峽谷綠化資金,并且連續多年實施晉陜峽谷重點區域綠化工程,累計投入的資金2億元。如今,宜川縣已完成晉陜峽谷直觀坡面綠化3萬畝,公路綠化38公里,節點綠化600余畝,村莊綠化4個,從縣川口至延長交界直觀坡面占線長達26公里,公路占線長達38公里。

  目前,陜西壺口瀑布景區周圍及通往景區主要公路沿線直觀坡面得到全面綠化,綠化覆蓋率從2012年的26%達到目前的56%,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數量大幅增長,野豬、狍子等野生動物再現,旅游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黃河沿岸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沿黃公路是一條沿著黃河西岸串聯陜西4市12縣50多個景點,全長800余公里的公路。

  沿黃公路的開通直接受益人口達220多萬,這也是一條致富路、旅游路、生態景觀路,沿黃公路周邊鄉鎮荒山荒坡的綠化也是宜川縣近年來生態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

  郝云峰說,宜川縣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億元,完成綠化面積8.5萬畝,使沿黃公路縣川口以北區域沿黃公路周邊得到全面綠化,其中采用“石坑客土大苗”造林面積達到2.3萬畝,大面積石質山地得到綠化。

  沿黃公路的建成,促使宜川縣把綠化重點從北部向縣川口至韓城交界處直觀坡面轉移,規劃從2019年開始,投資2.96億元,5至8年內完成剩余綠化面積5萬畝,其中2019年完成與韓城交界處石坑客土造林1200畝。

  2020年宜川縣重點完成沿黃公路路側空地綠化,剩余面積將利用亞行貸款“絲路沿線生態保護與治理”項目資金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逐步完成,實現沿黃公路全線直觀坡面綠化。

  郝云峰表示,未來宜川縣林業局還將堅持多樹種合理搭配,做好綠化工作的同時保持沿線道路兩側和路面環境衛生整潔,保持公路整體美觀,讓沿黃公路綠化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產業強:花椒變身幸福樹 花椒產業成脫貧致富“金飯碗”

  陜西省韓城市,因“黃河龍門”而聲名遠播,秦晉峽谷在這里收尾,奔騰的黃河水自此融入平緩的關中平原,再東入中原腹地。

  地處黃河岸邊,韓城有著獨特的地域條件。西部深山、中部淺山、東部黃土抬塬的地勢,有著花椒生長的優越氣候條件及豐富的種植資源。其種植主要分布在中部淺山地,海拔高度在500至800米之間。

  韓城也是“大紅袍花椒”最適宜的優生區。“花椒如今在韓城被稱之為‘金豆豆’‘紅瑪瑙’,花椒種植戶幾乎每家都在城里有房有車。”韓城市花椒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吉祥介紹,花椒在韓城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改革開放以后在當地政府主導下,韓城大力發展花椒產業,目前全市花椒種植面積達55萬畝。

  正如韓城市芝陽鎮趙峰村一位椒農所說,韓城老百姓已經把能種上花椒的地方幾乎都種了花椒樹。

  趙峰村萬畝花椒示范基地(央廣網發 航拍圖)

  記者在韓城市芝陽鎮趙峰村萬畝花椒示范基地看到,漫山遍野的花椒樹綠茵成片。趙峰村萬畝花椒示范基地是韓城市的五個萬畝花椒示范基地科技含量較高一個。該基地雖然核心區面積為1000到1500畝,但是周邊已經涉及到萬畝以上。“示范基地主要是采用高科技水肥一體化,并且配備噴灌、監測、土壤分析、氣象預測等精尖設備。”韓城市花椒研究所副所長王衛平認為,趙峰村萬畝花椒示范基地在未來韓城花椒產業發展中,其科學化管理方式也將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為了培育出更高品質的韓城花椒苗木,韓城市還建設了花椒組培中心和種質資源圃。32名科研專家聯同國內知名藥肥企業,根據花椒苗木的生長特性。通過栽植建設新椒園和嫁接、修剪、病蟲防治等措施開展良種培育工程,鞏固提升現有花椒基地質量,目前已認定的優良品種有“獅子頭”“無刺椒”“南強一號”。

  為了做大做強韓城花椒產業,2016年韓城投資50億元,占地1000余畝,高標準、高起點建成了韓城花椒產業園。

  四海花椒香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云海曾經就是一位椒農,他經營的公司就在韓城花椒產業園內,從花椒田到產業園,從種植到加工,他切身地感受到小小花椒樹,正在成為致富的大產業。張云海說:“我當年就是一個小椒農,靠著政府的政策一步一步走到現在,走上了致富之路。”

  參觀花椒精選生產線(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在韓城,像張云海一樣的椒農從種花椒上受益,錢包漸漸鼓了起來。

  張云海從事花椒種植、深加工近30年,在他看來韓城花椒的品質一直在提升。記者在四海花椒香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花椒從采摘到包裝,需要經過形狀選、比重選、風選、磁選、色選、X光選、金檢、毛發選等8道工序,確保選出最優質的花椒提供給客戶。正因為強調品質,張云海公司的花椒產品已經是王守義十三香、海底撈火鍋等知名品牌企業的穩定供貨商。

  “過去韓城花椒品牌分散,知名度不夠,很難走出去,近幾年韓城針對這個問題下大力氣解決。”韓城市花椒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吉祥介紹,大紅袍花椒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等諸多殊榮,列入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目前,韓城正創建全國大紅袍花椒產業知名品牌示范區,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

  記者了解到,在韓城不僅有像四海花椒香料有限公司這樣的直接供應商,韓城花椒企業還在布局全國直營網點和線上網店。

  據了解,韓城從事花椒銷售的大戶及專業合作社達260余家,涉椒電商企業500多家。形成了2000多人的花椒專業購銷隊伍,市內建有西塬花椒貿易城和芝陽花椒批發市場兩個花椒專業交易市場。同時,在全國設立韓城花椒直營店7個,北京、重慶、四川等地設有花椒網店100多個,形成了“銷售網點+購銷隊伍+農戶”的銷售網絡,年經銷量占全市花椒總產量的80%以上。

  “今年疫情期間,韓城一家企業還向迪拜出口了25頓花椒粉。”談及韓城花椒產業發展時,吉祥表示,韓城花椒產業還是要出臺產業支持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爭取在政策、項目、資金、科技投入、人員配備、市場建設、品牌打造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持續加大韓城花椒品牌保護力度,統一行業標準,規范花椒市場管理,開拓產品銷售新渠道,只有這樣才能讓韓城花椒更好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韓城花椒(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據統計,目前韓城市花椒年產量突破2700萬公斤,占到全國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除了花椒原料加工,花椒產業鏈覆蓋花椒調味品、花椒酸奶、花椒啤酒、花椒化妝品等眾多品類,三產產值達35億元人民幣,每年采摘季節,都會出現“十萬椒客赴韓城”的盛況。

  如今,花椒變身成為韓城人民的幸福樹、致富樹,花椒產業也成為了韓城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百姓富:找窮根摘窮帽破窮境 黃河畔小山村華麗“蝶變”

  在陜西省宜川縣丹州街道王灣村脫貧攻堅成果展覽館里,楊水合一家從半山土窯洞搬遷到紅磚青瓦新居的照片讓參觀者記憶猶新。

  從一家四口擠在15平米的土窯洞,到搬進100多平米紅磚青瓦新居,從曾經為生計苦惱的困難戶,到如今成為瓜菜種植大戶,楊水合的脫貧之路是家庭命運的一次轉折,也是王灣村的一個縮影。

  “一道土坡,一孔黑窯,一張土炕,一扇破窗”的落后生活讓王灣村的老人記憶猶新。“一頭耕牛,二畝薄田,三餐不繼,四季缺衣”的無奈生活歷歷在目。

  王灣村楊水合(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

  楊水合一家是村里的脫貧致富“明星”。以前外出打工,四處漂泊的楊水合,如今經營著瓜果大棚,收入穩定。他說:“最讓我欣慰的是,搬遷新居后,孩子終于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

  基礎設施關系民生福祉,王灣村把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作為該村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在“水、電、路、房”改善上尋求突破。據統計,脫貧攻堅以來,王灣村累計投資1200萬元,先后完成了路橋補修、電網改造等項目16個。

  “特別是針對幾代人蝸居危窯的現狀,我們按照‘三精’管理要求,堅持群眾自籌不超標、安置面積不超標的原則,采取統規自建的方式,建成特色民俗新居48院,搬遷安置群眾50戶150人,其中易地搬遷26戶81人,避災搬遷24戶69人。”宜川縣丹州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鄭宇說,搬遷安置圓了王灣村群眾百年的安居夢。

  王灣村的新居(央廣網發 航拍圖)

  搬進新居是第一步,穩得住、能致富才是關鍵。

  宜川縣丹州街道辦事處主任科員賈李鋒介紹,近年來依托王灣村地理、區位、生態優勢,立足實際、反復論證,研究確立了“產業轉型謀發展、旅游帶動促增收、設施改善優環境”的脫貧攻堅工作思路,堅持“一人一畝花、一戶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發展方向,開發建成瓜菜大棚采摘園150畝,魚蟹水產養殖園56畝,牡丹花卉觀光園186畝,產品展銷平臺210平米,種植農作物768畝,畜禽養殖存欄1530頭(只),實現了貧困群眾致富產業全覆蓋。

  如今,王灣村將產業轉型和旅游帶動融合發展,生態休閑采摘園、牡丹花卉觀光園、魚蟹養殖垂釣園、水上游樂園體驗園、民俗新居安樂園五個特色園區,成為吸引游客前來休閑游玩的精品項目。

  “我今年駐村格外忙碌,忙著向觀光團介紹王灣村,忙著直播帶貨銷售王灣村農產品,連微信朋友圈的廣告都是在推介王灣村。”作為王灣村“蝶變”的見證者,延安大學學工部副部長駐王灣村第一書記張冰雁說,王灣村已一別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黑水汗流苦作甜,一年到頭不見錢”的困苦生活,過上了“路旁有花香,園中有瓜香,家中有菜香”甜美生活,王灣村也成為當地一個“聽了就想來、來了就想留、留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好地方。

  王灣村的瓜果大棚(央廣網發 航拍圖)

  脫貧攻堅以來,王灣村完成了巷道硬化、廣場建設、村莊亮化、人畜飲水、衛生廁所普及等惠民項目,迎來了“庭前有菜園、門前有花廊、村巷有文化、房屋有特色”的新生活,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居,種上了瓜果飄香的鋼架大棚,這個蟄居在黃河畔的小山村走上了安居樂業奔小康的康莊大道。

  據統計,2019年王灣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38元,比201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151.2%;村集體經濟收入5.45萬元,比2014年增長了26倍。

  找窮根,理清脫貧攻堅思路,摘窮帽,鞏固特色產業發展,破窮境,補齊設施落后短板……王灣村實現了舊貌換新顏、脫貧到富裕的華麗“蝶變”。

  在這個黃河畔的小山村里,像楊水合一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實踐還在續寫。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生態 產業 黃河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赣榆县| 尉氏县| 保定市| 荔波县| 泽州县| 荥阳市| 旺苍县| 华蓥市| 筠连县| 呼和浩特市| 石渠县| 永修县| 车险| 通化市| 徐水县| 安徽省| 城口县| 竹北市| 临海市| 无锡市| 安图县| 宿州市| 淮安市| 禹州市| 湖南省| 长武县| 镇康县| 遂平县| 武夷山市| 三亚市| 遂川县| 彰武县| 宜兰县| 习水县| 蓝山县| 晋中市| 开封市| 定日县| 双城市|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