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乾向記者介紹大學畢業證書
□ 實習記者 殷博華 記者 李榮 文/圖
“我們當時是在土坯房里參加高考,與現在的考試環境相比真是天壤之別。”說起當年高考場景,今年80歲的馬長乾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在上世紀60年代大學生鳳毛麟角,因此為了參加高考,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
1963年,時年21歲的馬長乾如愿考上了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現長安大學)汽車通用專業。作為家鄉藍田縣大寨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鄉親們戲稱他為“稀缺物”。
馬長乾當年參加高考時,交通出行極為不便。他先要從藍田坐火車到西安,再轉乘大巴車趕到臨潼華清中學考點參加考試。那時的考生都統一背著軍綠色布包,里面裝著筆和準考證。準考證十分簡單,就是在一張紙上寫著姓名、考點、考號,但在考生眼中卻無比珍貴。
“當年國家還是一窮二白的時期,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去建設,考大學就是為了以后建設祖國。”馬長乾說。
馬長乾從小在農村長大,上學時經常看到縣上的一輛汽車從村道經過,不承想,這竟是自己讀大學選專業最初的“緣分”。
一次,這輛汽車發生了故障,正當司機一籌莫展時,看到了馬長乾。他打聽村里是否有會修車的人,并請馬長乾幫忙一起推車。泥濘的路面,讓倆人吃了不少苦頭,短短的一段路,他們推了2個多小時。
“當時汽車稀缺,汽修專業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馬長乾說。
經過這件事,馬長乾和這位司機熟悉了起來,每次見面都會聊一些有關汽車的事,逐漸地,對汽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馬長乾暗下決心,高考時,要報考汽車專業。
高三備考階段是最辛苦的,晚上沒有電,煤油燈也必須省著用,馬長乾只能抓緊白天一切時間來學習。“鄉親們得知我要考大學,都把自家的蠟燭、煤油燈拿給我用,是大家成就了我。”馬長乾說,考試那幾天,考生們頂著烈日走進考場,老舊的土坯房就像蒸籠一樣,每考一場大家都汗流浹背,但沒人有一句怨言。
馬長乾如愿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主攻汽修技術。大學5年畢業后,他進入了西安拖拉機廠從事車輛技術工作。“馬長乾幫助廠里攻克了很多技術難題,在技術方面向廠里提出了很多好建議。”西安拖拉機廠辦公室主任謝廣運稱贊道。
“現在學習條件更好了,學生們更應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努力成為一個對祖國和社會有貢獻的人。”高考即將來臨,馬長乾深情寄語廣大學子。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