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涵博
“聽說今天村里要講法,我也來聽一下。”活動已開始20分鐘了,不時還有老人拄著拐杖來到宣講現場。
今年5月是我國第二個“民法典宣傳月”。5月26日,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聯合渭南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在白水縣開展“省市政協委員民法典進鄉村”活動。省政協常委、社法委副主任閔生華在致辭中表示,這次組織法律專家和省市政協委員進村宣講民法典,旨在營造和諧穩定良好的法治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當日下午4點,在堯禾鎮漢寨村便民服務中心,一場民法典宣講活動正在舉行。“尊敬的各位父老鄉親,大家好!”受省政協社法委邀請,陜西法智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涂小娟律師來到現場作民法典宣講。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與大家共同分享民法典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涂小娟說,把民法典送到田間地頭,這契合了民法典“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
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涵蓋一個人全生命周期。針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群眾,怎樣才能更好發揮宣講民法典的作用?省政協社法委從策劃活動開始,就確定了一條原則,即不作枯燥的法條解釋,而是以案說法,用通俗易懂的鮮活案例力求讓大家看得懂、聽得進、用得上,讓宣講民法典的過程成為凝聚共識的過程。
“人常說百善孝為先,民法典鼓勵大家孝順、向善。”涂小娟講了一個案例:張三家有兩個兒子,老大孝順父母,經常給父母贍養費,逢年過節送上禮物,平時不管有多忙都要抽空和父母團聚,而經濟條件更好的老二則很少孝敬父母。特別是在父親張三得病期間,老大跑前跑后照顧父親,老二則是不聞不問。隨后,張三寫了遺囑,要把自己的全部財產留給老大,老二對此很不服氣,并起訴到了人民法院。
面對這種情況,法院是怎么判的?帶著疑問,現場群眾聽得更加聚精會神。涂小娟說,民法典在尊重立遺囑人意愿的基礎上,對孝敬父母的人給予財產上的直接認可和支持。在老二起訴后,法院綜合考慮張三兩個兒子的盡孝表現,分析出家庭的實際盡孝人,進而認定遺囑真實有效。
法院審理案件,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涂小娟進一步解釋道,本案判決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條,即“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
帶著“泥土味”的小案例,蘊含著法律大道理。涂小娟將一個個案例改編成“張三”小故事,通過講解宅基地買賣糾紛、彩禮糾紛、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變更撫養權糾紛、老人贍養、遺產繼承等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幫助村民知曉法典、讀懂法典、會用法典。
“今天宣講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家明白民法典是干啥的。活動現場坐著的大部分都是淳樸的大爺大媽,因此不能講法條,而是要用發生在大家身邊的案例普法。”宣講結束后,涂小娟笑著說。
今年64歲的景田豐是堯禾鎮漢寨村村民,在認真聆聽宣講后,他拿起一份民法典宣傳單頁細細閱讀。他說:“我從村頭廣播里得知今天要講民法典,早早地就來了。這堂課讓我對民法典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別是對處理家庭關系、管教子女方面有很大幫助。”
鮮活生動的講解,吸引了近200名村民。在初夏的陽光下,他們中有的放下手機靜心學法,有的抱著孫子孫女仔細聆聽。在便民服務中心一個角落里,一名小朋友在運動器材上獨自玩耍,她的奶奶坐在器材一角安靜地聽著宣講,這個場景感動了很多委員。
“在農村就要講農民的案例。”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吳平魁深有感觸地說,這場活動把法律帶到了田間地頭,把履職寫到了群眾心里。
“給我一本”“給我拿張宣傳單”……宣講活動結束后,委員們贈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宣傳材料受到村民“熱捧”,村委干部景建喜抱著材料給大家依次分發,“政協辦的活動真好,希望以后常來給我們講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