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雪 滿淑涵 何欣潤 實習記者 閆智
進入五月,延安天高云淡,這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子長市安定鎮廖公橋村村民正忙于照料菜園子。在涓涓泉水的下游,村民張全民拔起一根水蘿卜咬了一口:“別小看這園子,這可是我們村的錢罐子。”
田間農忙盼豐收,鄉村振興譜新篇。近年來,在念好明職責、守底線、抓發展、補短板、聚合力、促振興、呈亮點“三字經”的同時,延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成效顯現。記者近日在延安部分村鎮實地走訪中了解到,延安新農民正以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奮發作為,一幅農業漸強、農村漸美、農民漸富的美好畫卷徐徐鋪開。
依農業緊盯產業興
5月20日,沿著廖公橋村一路向北,沿線千畝泉水蔬菜基地賞心悅目,小白菜、韭菜、小蔥、香菜、黃瓜、蘿卜、西紅柿……應有盡有。“這里的菜都是泉水澆灌,用的農家肥。”廖公橋村支書石明明高興地說,如今廖公橋的菜供不應求。
蔬菜基地是廖公橋村的產業布局之一。按照“以農促旅、以旅強農、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建設規劃,該村劃撥75畝泉水菜地,精心打造出“菜輪種、花無期、水常清、民樂居”的千畝田園綜合體,穩步推進農民致富增收。目前,當地正在形成的“訂單農業+泉水蔬菜”產業模式,正釋放發展新活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近年來,延安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優鏈”,集聚現代產業發展要素,打造產業融合、加速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現代版”。截至目前,延安已頒布實施81項農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認定綠色和良好農業規范基地超過230萬畝,新認定綠色有機農產品68個,累計通過綠色認證90個、有機及有機轉換認證143個。
統籌防疫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記者來到廖公橋村委會,一個防返貧監測的二維碼格外醒目。村民說,這個二維碼是村子的“創新”舉措,村民如若在生活中遇到意外情況,可以先進行申報。
結合建立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長效機制,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子長市作出了積極探索。
“子長將每個村的農戶分為生活穩定戶、重點關注戶、‘三類’監測戶、移民搬遷戶,由專職人員重點查清各種突發事件導致的易返貧致貧誘因。”子長市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高小軍說,此外,市里每年還設立200萬元的“防貧保”基金,對因病、因學、因災、因意外事故等人員,應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給予救助。
依農民守住鄉村夢
5月23日,記者來到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只見村民李旺梅正和丈夫在櫻桃基地旁鋤草。
“如今,我們倆給村上的櫻桃基地干活,每天收入百余元,還將自家的兩座棚租給了延安新開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生活有了更多保障。”李旺梅說。
如何因勢利導、宜生宜居走好新時代“三農”富民路?
2021年,延安新開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海林依產業投入,發展了村民租用的6座大棚種植櫻桃,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記者走進趙家岸村。這里因多年來著力實施“一中心四片區”政策,如今趙家岸村形成了四個產業區域布局,不斷著力打造以農業基地為依托的生態苗木花卉區、大棚果蔬采摘區和休閑趣味垂釣區,以窯洞民宿為依托的農耕文化體驗區,奮力爭創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趙家岸村駐村干部任佳賢說,趙家岸村有144戶397人,基本都在村子里生活。村子產業興旺,能留得住人,村民們立足鄉村旅游,全力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依農村鋪就幸福路
以前住的舊窯洞,現在家家戶戶都是“三室一廳”。這是黃陵縣阿黨鎮葡萄寨村幸福生活的寫照。
紅色兩層小樓房整齊排列,晨曦下的葡萄寨村生機盎然。5月24日,記者走進村民陳金元家的獨立小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院內擺放的農具和三間相連的“小洋房”。
走進“小洋房”,客廚衛設施齊全,整潔家居環境令人印象深刻。
據了解,2014年,葡萄寨村由原葫蘆河川道搬遷至現在的新村,政府出臺政策不僅給大家分房分地,還著力把產業抓實抓好。
如今,隨著延安市委市政府惠農利農政策深度實施,更多像葡萄寨村一樣的村莊,不斷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依靠集中連片蘋果、葡萄長廊、油菜花、農家院,發展鄉村旅游業,打造農耕勞動特色實踐教育基地,把“農鏈+”進一步拓展,展示自己的“小確幸”。
這些天,村民張全民剛賣了上萬斤的白菜,還學會了掛面制作工藝。
“我準備開間掛面廠,讓兒媳婦經營起來。一袋50斤的面粉100元,做成掛面賣出去能進賬300元……”想到未來的紅火日子,張全民笑了。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