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下執法,衣服上出現一片片白色鹽漬;躲滾石、運垃圾,背后的艱苦不為人知;扎根秦嶺18年,保衛黑河水源地的“孤勇者”……藍天碧水漫畫云,越來越多出現在西安,定格出一張張美麗照片和亮麗風景。
如今,碧水一新,藍天常在。而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既有“天幫忙”的幸運,也有“人努力”的汗水。
大氣:
戰高溫 前面是藍天 背后是汗水
這幾天的西安持續高溫酷暑,街頭熱浪滾滾。在這樣的高溫下,有一群人,不懼高溫,沖在環境執法、監測、服務的第一線,頂烈日、戰高溫,為西安的藍天揮灑著汗水。
隨著高溫天氣持續,臭氧污染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市生態環境系統強化臭氧污染防治執法檢查。
6月29日,驕陽似火,在蓮湖區一家工地內部,西安市生態環境局蓮湖分局執法大隊隊員袁星、劉鋼強、張遠遠對這個工地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登記、使用情況及冒黑煙情況進行檢查。
只見高溫下,袁星爬上一臺挖掘機,站在機械上面,因為剛剛使用過,且經過長時間的暴曬,這臺機械發動機缸體溫度較高,一打開引擎蓋子,聚集的一股熱氣就像蒸桑拿一樣沖出來,噴到袁星臉上,他絲毫不在意,開始對這臺機械發動機的配置進行檢查,并對銘牌信息上的機械編碼、發動機型號等逐一進行核查,確定該機械的唯一性及排放標準。
對于一些老舊機械,因為信息不全,他們還要在滾燙的發動機缸體、機械臺架等部位尋找相關信息,核實該機械的唯一性、判斷其排放標準。僅僅一個小時時間,幾名執法人員衣服上面都出現了一片片白色的鹽漬。
這考驗的不僅是專業能力,還有自身的抗熱意志力。“這個是常態,不算什么的。”袁星告訴記者:“衣服濕了不算啥,晾一晾,干了以后繼續穿就是了。”
針對近期臭氧污染特點,西安市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等開展“晝查夜巡”式的突擊檢查、幫扶檢查。
西安市生態環境局監測人員主“外”監測廢氣排放是否達標,執法隊成員主“內”檢查廢氣處理設施是否正常運行、噴漆房密封情況及排放口是否合規。由于空間相對封閉,進入車間內的溫度比室外溫度要高很多,一圈下來,這些環保衛士的制服已經被汗水濕透。
水:
扎根深山18年 秦嶺深處護水人
發源于秦嶺太白山主峰的黑河,全長125.8公里,是西安市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被譽為西安人民的“母親河”。在這里,有一群“孤獨的人”,他們是黑河的守護者。他們工作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常年與青山做伴綠水為伍、不畏山高路遠、不懼暴雨洪災、對抗烈日與嚴寒,日夜守護著西安的“母親河”,只為人們能夠喝上那口干凈的水……這支隊伍就是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總站。他們18年來,將青春、汗水和智慧,揮灑在巍巍秦嶺的山水之間。
黑河水源地保護區總面積達1481平方公里,點多線長流域廣,監管任務繁重,然而黑河環保隊伍卻十多年如一日,堅守在水源保護第一線。
水源保護工作看似尋常,但這份艱辛卻不為人知。31名黑河衛士,不論嚴寒的冬季還是酷熱的夏天,每年人均巡查兩萬多公里。遇上雨天,特別是大暴雨,一路上山體滑坡隨處可見,山上的滾石猝不及防就擦身而過,他們卻樂觀地說:“我們巡查要勇闖三關,滾石關、翻山關、繞行關。”一次次驚心動魄過后,他們依然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清運隊隊長龐凱紅,負責水源地垃圾清運,冬季漫天飛雪、山區行車險象環生;夏季天氣炎熱、蚊蟲遍飛,垃圾臭不可聞,在崎嶇的山路每天往返近200公里,年均清運水源地居民生活垃圾900余噸……但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多么繁重的工作,他從不叫苦叫累,總是留給大家一個揮汗如雨的身影,以實際行動感召著身邊的人。
山區分站處于秦嶺腹地,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多年來沒有正常的雙休日、節假日。陳河分站站長齊江學帶領站上同志扎根在大山深處,日復一日地進行著水源地環境巡查、執法等工作,巡查的時候需要翻越海拔1200米的秦嶺梁,遇到冬季下雪巡查經常摔跤,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到了飯點,也只能用饅頭咸菜來充饑。
厚畛子分站站長張喜平,從設站之日就在此工作,在他印象里,這里就像是一座孤島,除了生活不便,危險也無處不在。手電筒、木棍……這些裝備必不可少。到了夜晚,野豬、羚牛等動物經常來院里“做客”,夏季蛇比較多,巡查時,張喜平和伙伴們手中通常會用木棍驅趕蛇,還在周邊找一些廢機油用來防蛇,“有廢機油的地方,蛇不來”,張喜平說。
科技:
三大行動 讓西安天更藍水更清
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75,顆粒物管控是我市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顆粒物包括了PM10和PM2.5,主要是揚塵污染源。
在道路揚塵管控方面,我市建立了出租車走航大氣監測系統,利用出租車作為走航大氣監測平臺,安裝了337臺走航大氣監測設備,能夠及時、有效地發現全市污染道路。
在工地揚塵管控方面,要求重點單位安裝揚塵在線監測設備,并將實時監測數據全部納入“西安環境”App,使我市揚塵管控更加科學和精細化。截至4月底,我市今年PM10平均濃度為10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了10.7%。
今年,我市將以重污染天氣應對、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車污染治理三大行動為抓手,扎實開展夏季VOCs和冬季PM2.5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深入推進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依托科技手段全面加強揚塵和露天焚燒管控力度,不斷完善網格化管理與智慧環保指揮調度。
同時,防治并舉,開展河湖水系綜合治理,重點監控國考斷面、污染補償考核斷面的水質變化情況,及時跟蹤抓好整治,確保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
推動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實施“雙碳”西安行動,嚴控“兩高”項目,確保年度節能雙控目標完成。圍繞揚塵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建設,揮發性有機物執法能力建設,醫療廢物處置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指揮調度平臺建設4個方面,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監測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體系,全面提升我市生態環境監管能力。
此外,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嚴格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規劃,持續鞏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整改工作成效,以峪口峪道治理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為重點,抓好突出問題整治,扎實推動秦嶺生態環境整治到位、修復到位、保護到位,努力讓西安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西安巨變 數說變化
“西安藍”成為 市民生活最美背景
藍天白云常相伴,美麗古城入畫來。呼吸著清新空氣,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西安藍、生態綠為城市調配出愈加鮮艷的色彩。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眾志成城,精準施策,生態人用汗水繪就蔚藍,將答案寫在藍天之上,也讓市民見證、感受生態美的幸福。
“藍天越來越常見,我出去跑步的次數、里程都多了,還在朋友圈發了好多藍天美圖。”西安雁塔區市民李萍的手機App里,記錄著她的運動軌跡,社交平臺上,也經常曬出西安的藍天美景。
藍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 2021年,我市優良天數265天,同比增加15天,超額完成“優良天數不少于250天”的省考指標任務;其中優級天數63天,突破2020年剛創下的56天最佳歷史紀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8天,同比減少6天。我市三項指標均圓滿完成,其中:增加優良天數、PM2.5改善幅度均列關中五市第一名。“西安藍”已常駐西安,成為市民分享生活瞬間的最美背景。
抬頭見藍天青山,低頭觀碧水清波,優美的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好生態的得來,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舉全市之力的結果,也是西安生態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高樂 圖/記者 郝鐘毓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