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記者從2022年全省現代科技館體系工作會議上獲悉:10年來,省科協按照“省域統籌政策與資源、市域集散調配資源、縣域組織落實”發展思路,以“廣覆蓋、重實效”為目標,積極推動陜西省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與發展,成效顯著。目前我省建成并達標的實體科技館有19座,獲得配發的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展品21套,擁有科普大篷車99輛,建成農村中學科技館48座,數字科技館探索持續推進。
10年來,我省實體科技館數量較2012年增長了9倍,總建筑面積增長了13倍。各實體科技館面向公眾推出了一大批精品科普活動,已成為科普工作的主陣地。陜西科技館組織的“中國脊梁 大美秦嶺”“新科技 新生活”等主題科普展覽,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黃龍縣科技館成功創建全國首家科技館院士工作站,定期邀請天體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武向平開展科普活動。
流動科技館巡展提質增效。省市縣科協三級聯動,先后爭取到21套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展品,巡展基本實現了全省兩輪覆蓋,累計完成了187站巡展,巡展直接受益公眾達800余萬人次,為縣域以下公民科學素質的全面提升作出了積極貢獻。
科普大篷車有效發揮“科普輕騎兵”作用。多年來,我省科普大篷車行程遍及全省各市(區),深入基層、偏遠地區和鄉鎮農村開展巡展服務,行駛總里程244萬余公里,累計開展活動9026場次,服務基層公眾645萬余人次,形成覆蓋鄉村的科普服務網絡。
農村中學科技館充分發揮校園科普優勢。我省打造農村中學科技館48所,覆蓋47個縣(區),并為多所學校額外配套了科普資源包,累計服務公眾35.77萬人次,為緩解我省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科普教育資源不均衡現狀進行了有益嘗試。
數字科技館建設在探索中力求突破。陜西科技館、延安科技館等單位在數字科技館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各級科協及部分科技館持續加強科普數字化發展,依托新媒體平臺,創作了大量優質數字化科普內容,線上科普影響力顯著提升。
省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我省將繼續加強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以實體館為依托,實現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農村中學科技館、數字科技館同步推進,并在資源共建共享、人才隊伍建設、運行模式和機制創新等方面實現新突破,為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貢獻。(記者 霍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