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黃、渭、洛三河交匯之處,堤岸皆綠。
初秋微涼,黃、渭、洛三水浩浩湯湯,堤岸皆綠。
記者走進潼關縣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登上高臺眺望,所見之處水草豐茂,蘆蕩中不時有飛鳥掠過,生機勃勃。
“從河南進入陜西,第一道門就是潼關。把陜西‘東大門’的綠化工程做好了,人們一進入陜西就能看到滿眼的綠。”潼關縣林業局副局長郭建軍說。
曾以黃河浩浩湯湯、黃土溝壑縱橫、黃金礦藏豐富而聞名的“金黃”潼關,如今有了變化——人們笑言,金燦燦的是縣上的產業發展前景,綠油油的是人們生活的環境。近年來,潼關縣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積極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對陜西“東大門”坮塬進行全面綠化,綠化面積達2.3萬畝,栽植苗木45萬株;完成對潼洛川沿線2萬余畝坮塬退化林修復補植補栽任務;綠化河堤8.2公里,建設黃河西岸防護林1120畝,水岸林木綠化率達92%;完成5個森林鄉村綠化任務。目前,潼關全縣林地總面積達256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48.67%,森林覆蓋率達46.23%。
沿渭河溯流而上,入秋的黃河濕地大荔段碧空如洗,遠山如黛。長空下,各種珍稀鳥類隨處可見,一幅美麗的黃河流域生態畫卷徐徐展開。等到越冬時節,陜西最大的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大荔黃河濕地候鳥成群盤旋,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和在此棲息的多種珍稀鳥類動物100余種,數量最多時達到60多萬只,萬鳥齊飛成為黃河濕地的一景。
近年來,渭南市不斷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深入挖掘黃河沿岸文化資源,依托沙、水、濕地等生態資源,適度發展生態旅游,更好造福人民群眾。
生態“含綠量”提升了發展“含金量”,這一點,吃上了“生態飯”的鄉親們最懂。
沿黃公路開通后,在韓城市芝川鎮多個村,“月光經濟”悄然興起。9月30日晚,夜市攤點的盞盞燈光徐徐亮起,在黃河岸邊展現出別樣的景致。
“沿黃公路開通后,來此游玩的游客逐漸增多,為我們村的發展帶來了商機。”芝川鎮城南村黨支部書記徐東發說,“附近的群眾通過售賣農副產品和經營夜市小攤,有了可觀的收益。在鎮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對夜市攤點的運營進行了規范,這里漸漸成為附近村民、市民、游客觀賞黃河風景、休閑散步、品嘗特色美食的好去處。”
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該鎮城北村村民徐鵬波就是受益人之一。他說:“在家門口開店營業,不僅人流量比以前多了,鎮政府還完善了周邊的基礎設施,我啥也不用操心。”
合陽縣百良鎮岔峪村東臨黃河,是黃河晉陜段支流徐水河進入黃河時流經的最后一個村。以前的岔峪村,大多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背靠土崖,常年雨水沖刷,屬于滑坡地質災害點,被省上列為整體搬遷村。
岔峪村全村耕地只有500畝,曾有建檔立卡貧困群眾103人。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從根本上改變村子的命運?契機很快出現。2017年,北起榆林、南至渭南的沿黃公路開通,這條貫通黃河西岸的公路,縮短了村里人的出行時間。“以前進縣城只有一條路,得一個小時,現在半小時都能到韓城。”岔峪村黨支部書記雷武義說,沿黃公路開通,解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
黃河邊上的岔峪村被譽為“仁義古渡”,屬徐水河國家濕地公園綜合利用區,依托沿黃公路和洽川景區的帶動,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游。
以前的岔峪村以花椒為主導產業。到2019年,民宿農家樂、觀光采摘園、稻田蟹體驗園、伊人湖游樂園等,都成為該村的創業項目。如今,搬遷后的岔峪村巷道寬敞整齊,徽派風格民居散落在半山坡上,門口綠樹環抱,遠處湖光水色,村頭文化大禮堂也是該村的文化旅游服務中心,一個旅游休閑小村莊初具雛形。
雷武義說,未來,岔峪村將建成集旅游休閑、民俗文化、田園度假、生態體驗等為一體的沿黃旅游文化村莊,以自然之美吸引游客,探索農旅結合新模式。
渭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心說:“渭南將加快建設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準確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著力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改善黃河渭南段生態,優化水資源配置,推進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走出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優美、生活富足、社會文明的發展之路。”(記者 李妮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