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三秦大地滿是豐收的喜悅。廣袤田疇,色彩斑斕、五谷豐登;收購現場,車水馬龍、積糧如山。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把糧食安全擺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緊盯糧食“穩面積、保產量”兩大目標,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總產和單產均創新高。同時,堅持強儲備、穩市場、保安全、塑品牌,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2021年,全省收購糧食82億公斤,比2012年增長80%;銷售糧食118.95億公斤,比2012年增長116%;糧食儲備總規模23.5億公斤,比2012年增長40%;糧油加工總產值516億元,比2012年增長65%。
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10月11日,靖邊縣席麻灣鎮大溝村種糧大戶石富民拉著滿滿一車玉米,來到陜西糧農靖邊儲備庫有限公司。“今年玉米收成不錯,價格也好,前兩天收了一些曬干后趕緊就來賣了。”石富民滿意地說,“現在售糧很方便,隨到隨賣,這邊剛過完秤,那邊就能領錢。”
豐收時節,我省糧食收儲企業進入一年一度的秋糧收購時期。“陜北玉米還沒有大面積成熟,這幾天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售糧戶,預計11月中旬將迎來秋糧收購高峰。”陜西糧農靖邊儲備庫有限公司總經理冉戰鋒說,“公司已提前做好騰倉并庫工作,根據市場調研,制定了合理的收購計劃,在嚴格執行防疫政策的同時,保證圓滿完成秋季糧食收儲工作。”
為了維護糧食收購市場秩序,在每年夏秋糧收購中,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積極組織糧食企業騰倉并庫、落實資金、敞開收購,堅決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底線;加強收購市場監測,及時公布收購網點,發布收購信息,有效引導農戶理性售糧、企業有序收購。
同時,陜西健全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加強應急保障。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600個糧油市場監測點,建立糧食應急供應網點1893家、應急配送中心68家、應急儲運企業150家、應急加工企業132家、應急保障中心69家,基本實現鎮(街道)糧食應急供應全覆蓋。
綠色倉儲助力節糧減損
寶雞市益門堡糧食倉庫主任張興科多年來養成一個習慣,不管有事沒事,每天都要在庫區巡查。他說:“只有守著糧倉,看見糧食,心里才會踏實。”
作為一家政策性糧食收儲企業,益門堡糧食倉庫長期承擔著省級和市級儲備糧油儲存任務,多次被授予“省級儲備糧油管理工作五星級單位”“市級儲備糧規范化管理優秀單位”等稱號。近年來,益門堡糧食倉庫大力建設智慧糧庫,采用電子測溫、環流熏蒸、機械通風等科學保糧技術,實現了綠色倉儲技術全覆蓋。
“除了綠色倉儲技術外,我們還科學制定機械通風均溫均水和低劑量儲糧害蟲防治熏蒸實施方案,達到了低溫、準低溫儲糧效果,降低了糧食損失,保證儲糧品質良好。”張興科說。
在陜西,像益門堡糧食倉庫這樣的智慧糧倉越來越多。近年來,陜西省通過發展和推廣綠色科技儲糧技術,高標準建設智慧糧庫,糧食收儲實現減損、降耗、保鮮,真正成為“放心糧、綠色糧、健康糧”和保供穩價的“壓艙石”。
為了在全社會形成愛糧節糧新風尚,陜西省相關部門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愛糧節糧宣傳活動。通過舉辦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等系列活動,推動糧食安全、愛糧節糧宣傳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同時,積極評選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現有省級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47個、國家級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5個。各教育基地廣泛開展愛糧節糧活動,累計有22萬人次參與,推動愛糧節糧在三秦大地蔚然成風。
“陜西好糧油”走紅大江南北
秋日的陜北瓜果飄香,層層疊疊的梯田上,金黃的谷子成為一道耀眼的風景。
“這兩年,‘延安小米’的名聲越來越大,我們種谷子的效益也不斷提高。”看著自家的谷子喜獲豐收,延安市寶塔區姚店鎮尹屯村村民劉隨旺樂開了花,“今年種了30畝谷子,看這長勢,畝產300公斤不成問題。按現在的行情,少說也有6萬元的收入。”
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分享到了“延安小米”的品牌紅利。
早在2012年,“延安小米”就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獲得了產地、產品、加工廠的有機認證。為了讓“延安小米”品牌叫得更響,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千方百計為“延安小米”品牌定標準、塑形象、保品質。亮相十四運會、進京推介、地鐵語音播報等一系列做法,推動“延安小米”名聲大振。
2021年,“延安小米”被評為“中國糧油影響力公共品牌”,當年銷量直線上升。
“延安小米”品牌的崛起,是我省近年來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以及區域糧食公共品牌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
近年來,陜西省發揮特色優勢,大力實施“陜西好糧油1+N”品牌戰略,以“陜西好糧油”總品牌這個“1”為統領,持續打造“延安小米”“安康富硒糧油”“榆林蕎麥”等“N”個子品牌,通過專業化品牌塑造,努力打造“頭部品牌”和“拳頭產品”,全面提升陜西優質糧油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推動更多“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陜西好糧油”產品走出陜西、走向全國。
守好“三秦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楊林表示,陜西省堅決貫徹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擦亮陜西特色品牌,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為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記者 艾永華)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