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南鄭藤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良順工作的合作社里,各色藤編產品琳瑯滿目,它們大都出自陜西漢中的農民之手。為了打開藤編市場,陳良順的兒子還組織了一支“95后”電商團隊,把深山里的農家手工藝品推向全國。
陳良順展示精湛的藤編技藝。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在全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這樣從事鄉村手工業的能工巧匠,通過傳承絕活,留住鄉愁。他們扎根農村,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他們緊跟時代,利用互聯網開拓銷售渠道;他們開拓創新,為鄉村建設增添色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鄉村工匠。
近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教育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在“十四五”期間,認定若干技藝精湛的鄉村工匠,遴選千名鄉村工匠名師、百名鄉村工匠大師,培育一支服務鄉村振興的鄉村工匠隊伍。隨著科技進步、觀念更新,傳統農民正積極向現代職業農民轉型,成長為傳統技藝傳承、特色文旅產業的“生力軍”。
鄉村工匠精益求精,持續提升專業技能。近年來,各地鄉村工匠認定體系逐步落地,還有多地試點給鄉村工匠評中高級職稱。許多鄉村手工業者積極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強實操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獲得職稱的鄉村工匠也將得到相應的學習培訓、技術和資金支持等。例如,廣東中山一家餐廳的廚師譚志洪就憑借自己研發的新菜品,參加了中山市鄉村工匠職稱烹飪專業的中級評審。據統計,2022年共有300多人參加了中山市鄉村工匠職稱評審,是上年參評人數的3倍。
鄉村工匠創新實干,不斷創造經濟價值。刺繡印染、剪紙刻繪、編織扎制等小產業同樣可以形成大市場。在政策扶持下,不少鄉村工匠舉辦技能培訓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導返鄉青年傳承技藝;成立專業合作社,讓非遺等文化產品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嘗試網絡直播帶貨等新方式,擴展市場提高銷量。在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鄉村振興的大環境下,鄉村工匠更要抓住機遇、敢于創新,通過持續改良技藝,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鄉村品牌,走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就需要鄉村工匠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活水動力,讓“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的農村大地展現新魅力。廣袤鄉村,潛力無限。期待更多技藝精湛、創新實干的鄉村工匠匯聚成活躍在鄉村一線的人才力量,將傳統技藝與新技術、新思路、新業態相結合,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在互惠共贏中實現共同富裕。(吉亞矯)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