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文/圖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強化文物資源管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文物資源大數據應用,把文物資源空間信息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文物資源大省,文物古跡數量多、分布廣、等級高、價值大。所以,加快我省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事不宜遲。”省政協委員、西安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鮑鋒說。
鮑鋒了解到,2023年1月,國家文物局將籌備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計劃用3至4年時間,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情況,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總目錄,為系統摸清我國文物資源家底、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在調研中,鮑鋒了解到,目前,我省在文物保護方面仍存在文物活化利用與創新力度不足的問題。為此,在今年省兩會上,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我省加快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的建議》的提案。
鮑鋒建議,應統籌管理全省文化遺產資源,把文物保護范圍、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和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地理空間信息、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應用,加快推進急需技術攻關和應用,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復原大遺址歷史空間場景。同時,加強紅色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依托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化遺產,推進我省紅色遺產資源大數據庫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延續國家記憶。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