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新聞背景:
小雜糧泛指生育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和種植方法特殊,有特種用途的多種糧豆,除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外的糧豆作物均屬小雜糧。
我省榆林市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自古以來就是小雜糧產地。近年來,我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生態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促發展,全力培育小米、蕎麥等小雜糧類特色富民產業,目前,陜北小雜糧產業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達16大類100多個品種。
“五谷雜糧遍地有,陜北雜糧天下無。”區域優勢賦予了陜北地區小雜糧生產的絕佳環境,也讓不少群眾通過種植小雜糧富了“口袋”。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臺盟陜西省委會提交的集體提案指出,盡管我省陜北地區小雜糧生產勢頭良好,但仍存在著產量不穩、品種選育落后、原糧倉儲缺乏、精深加工研發不夠等問題,特別是在小雜糧種子資源保護繁育上,仍存在“卡脖子”現象,捧著“金缽缽”卻啃著“窩窩頭”。
種子是糧食之基,是農業的“芯片”,對于小雜糧來說更是如此。省臺盟建議,盡快建立專門的小雜糧種質資源庫,豐富育種材料基因庫,普查、保護野生和地產種質資源,為育種提供物質基礎。
種業包括品種選育、種子繁殖、推廣銷售等環節。壯大種業,不能單靠幾個良種打天下,必須從完善種業全產業鏈入手,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實現“育繁推”一體化。
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強保障。省臺盟建議,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力度,提高研究水平,加強對現有品種的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的引進篩選工作,以市場需求為標準,重新對現有的小雜糧品種進行營養品質、加工品種、適口性評價,篩選出優質專用適口性好的品種,供小雜糧生產和加工企業選擇與利用;支持現代種業工程建設,發揮楊凌農科城科研作用,以農業科研機構和國家小雜糧基地為平臺,依托小雜糧主產地建立種子生產基地,建立穩定的新品種繁育基地,推動小雜糧種子的“育繁推”工作。
同時,省臺盟還建議,積極培育“育繁推”一體化小雜糧種業企業,支持其快速成長,提升種子市場的集中度,提高種業產業化程度,使小雜糧種業走向品質化、品牌化,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生產能力,充分發揮種業企業在壯大小雜糧產業中的積極作用,著力把陜北打造成西北雜糧產業強區。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