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劇團表演秦腔傳統戲《玉堂春》
□ 記者 劉凡銆
1月26日,農歷正月初五,秦腔傳統戲《玉堂春》在渭南市大荔英考鴕鳥園景區上演,臺下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此起彼伏,現場年味濃厚。
雖然當日天氣嚴寒,但依然阻擋不了觀眾高漲的熱情,前來看戲的群眾絡繹不絕,有從十里八村趕來的本地老戲迷,也有喜愛秦腔的返鄉青年,人群中不乏一家三口團聚的身影,爽朗笑聲不時傳來。每到精彩處,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錄制視頻。
這場《玉堂春》是大荔縣劇團春節文化惠民演出之一。春節期間,大荔縣劇團的演員們在縣城多處景區和鄉村,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從同州梆子《斷橋相會》、碗碗腔《贈釵》,再到秦腔《探窯》《玉堂春》,演員們傳神演繹劇中人物故事,為群眾送上文化盛宴。
隨著疫情防控優化措施持續落實,往日熟悉的煙火氣回歸,周邊村鎮戲迷期望看戲的呼聲日益高漲。今年春節,大荔縣劇團重啟線下演出,通過文化惠民方式慶祝新年。小年剛過,大荔縣劇團的演員們就著手準備顏色艷麗的戲服,從妝容到神態細細打磨,精讀劇本把握人物狀態和情緒,期待再次近距離與觀眾互動。
“因為疫情,我們很久沒有線下表演了。這次看著臺下觀眾其樂融融地圍坐在一起,為我們歡呼叫好,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談到演出時的感受,《玉堂春》主演俱婷難掩激動心情。
舞臺下,孫爺爺看戲看得津津有味。在老人記憶中,過年和看戲是分不開的。以往過年,村里都會有戲班子巡演,一陣鑼鼓聲“哐哐”響起,村民們立即搬起小板凳圍攏聚集起來看戲,如果沒有看夠,大家還會結伴到鄰村繼續看……
“看了秦腔,才算回到了家。”觀眾席中,返鄉青年吳亮眼角淚花閃爍,在上海工作多年,思鄉心切的他今年春節終于有機會回家與父母團圓。臺上演員精彩的演繹,讓他回想起童年時跟著父母一起看年戲的場景。秦腔對他而言是一種鄉音,也是一種鄉愁,代表著最本土的年味。“陪著父母,聽著秦腔,心頭暖暖的。”
“秦腔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我們希望通過送戲曲進景區、進鄉村的方式,讓廣大戲迷在秦聲秦韻中感受新春喜悅,從中領略戲曲藝術的魅力,更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荔縣劇團團長何滿堂表示。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