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預報,2月初榆林將有一次降溫天氣,最大降幅將達到6℃。我們在1月30日收到了榆林市氣象局發來的氣象服務專報。根據預報,我公司在30日至31日進行蓄熱,2月1日熱源廠水溫已接近100℃,并通過加大循環水流量,雙措并舉來應對此次降溫天氣過程,力爭給用戶帶來良好的用熱體驗。”榆林市供熱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工程師劉廷說。
2月1日,在榆林市供熱有限公司智慧供熱平臺前,劉廷盯著不斷變化的氣象實況數據,按照提前制定的強降溫應對方案精細調度。“在1月中下旬,榆林有兩次明顯的降溫。我們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合理調節了供熱系統,保證用戶用熱的同時,達到公司節能減排的目標。”他說。
“2022年,我們把市氣象局的能源化工智慧氣象服務系統嵌入到了我們公司的智慧供熱平臺當中,實現了對氣象預報預警實況等基礎信息的實時查看和調取,進而從根本上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劉廷說。
近年來,榆林市氣象局積極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綜合性及差異化氣象服務,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創新,購置新型監測設備,強化人影作業,優化服務供給,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驅動 助力安全生產
“我們廠內金屬建筑物較多,電子信息系統密集復雜,雷雨天氣易造成生產設施設備故障,嚴重時可能引發火災爆炸事故。氣象部門給我們提供了專業的雷電監測預警信息服務,為廠區防雷裝置安全可靠運行提供了支持,也為我們企業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技術部副部長王先輝說。
榆林的高速發展與新型能源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為全面提升能源化工氣象服務能力,榆林市氣象局成立了國內首家以能源化工氣象服務為科研方向的能源化工氣象服務重點實驗室,與知名高校開展深度合作,瞄準國內新型煤化工產業鏈各生產環節的氣象需求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開展能源化工生產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評估及保障、能源化工安全生產應急突發事件保障、重大項目建設及規劃氣候可行性論證、能源化工基地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科學論證、產品研發及專業服務。
“氣象部門依托工業區氣象局,每年都在推出新的軟硬件服務產品,為管委會及能化企業提供專業的氣象服務。企業的防雷安全監管保障提升了企業效益。”榆林榆神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彥軍說。
榆林市氣象局依托實驗室科研成果,為重點企業建設應急指揮系統氣象子系統,為能化企業及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為陜能、榆能、華能等10余項煤電項目提供了空冷和低空探測技術服務,充分利用秦智系統和NIFS系統研究成果結合不同用戶需求量身打造智慧服務終端等,為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建設貢獻氣象智慧。
優化服務供給 提升城市品質
在榆林,每年7月中下旬到9月,因為溫度、降水、風力等氣象條件適宜,當地的沙蒿花粉漫天飛舞,其引發的過敏性鼻炎影響到榆林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為了讓群眾做好預防,榆林市氣象局與榆林市衛生健康委深化公眾健康領域合作,建立適用于本地的花粉濃度預報模式及花粉濃度日預報機制,在全市各區縣建設花粉濃度監測站點及公共顯示屏,推出花粉濃度監測預報健康氣象服務,并通過媒體進行發布。
除此之外,在優化服務供給方面,榆林氣象局有許多創新做法。2022年,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在榆林舉辦。專業且精準的氣象預報是保證各類賽事順利進行的重要支撐。射擊比賽時,風速、風向的微小變化就能讓運動員的成績有著巨大變化。濕度同樣影響著運動員的發揮。為此,當地市縣兩級氣象部門充分調研賽事服務需求,在田徑比賽場館內安裝微型智能氣象站,在各賽區安裝微波輻射計、風廓線雷達等40余套現代化氣象觀測設備,接入共享內蒙古、寧夏、山西地面雷達數據,與風云四號B星等共同組成精密立體監測網,研發省十七運智慧氣象服務系統、“省運氣象通APP”為賽事活動保駕護航。省十七運氣象臺積極開展精細化迭進式預警預報和積極人工消減雨作業,圓滿完成火炬傳遞、開閉幕式以及28個大項766個小項賽事氣象保障任務。
加強作業能力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全縣森林火災的減少和植樹造林成活率的提升,氣象部門人影作業功不可沒!”清澗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包東說。
從“黃”到“綠”、由“淺綠”變“深綠”成績單的背后,少不了氣象“追雨人”忙碌的身影。榆林市氣象局爭取投資4000萬元建成人工增雨雪基地,每年租用飛機開展為期7個月的增雨雪作業;2022年爭取經費購置高性能作業飛機;與寧夏、內蒙古全方位開展飛機跨區作業,年均可增加地面降水10%—15%。同時,榆林氣象局利用全市89門高炮、40副固定和流動火箭及10副燃燒爐,每年組織地面防雹增雨作業200余次,防雹保護面積0.66萬平方公里,年降低氣象災害損失7億元至8億元。(記者 許奧博 通訊員 許曉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