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記者 閆智 首席記者 李榮)2月15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近1.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萬家,增速均超過42%;科創板上市(過會)企業達13家,居西部前列;技術合同成交額3053.5億元,同比增長30.3%。
“去年3月以來,我省在75家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構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新體系,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在發布會上介紹,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省科技廳制定出臺了《推廣“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實施方案》,召開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經驗交流大會,成立專班開展精準服務,部門聯動促進政策兌現,開展集中路演助推成果落地,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發展壯大,推廣工作深入扎實,全省高校院所及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信心倍增、活力倍漲,“三項改革”正成為我省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據介紹,截至目前,75家試點高校院所中,38383項科技成果已單列管理,3449項成果正在實施轉化,其中232個項目已成立公司;184名科研人員及科研管理人員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晉升了職稱;53個項目利用橫向結余經費1795萬元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公司,形成了“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的投資組合。其中,西北工業大學通過退出部分成果轉化企業股權,實現成果轉化收益近20億元。
為努力形成“小切口大突破”的放大效應,持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王軍說,省科技廳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不會轉”“轉得慢”等問題,制定印發了《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十條措施》,力促“轉成功”“快轉化”。如,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交易定價難等操作層面的問題,提出了“先使用后付費”“權益讓渡”“先投后股”等創新性舉措;針對橫向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股權管理難等問題,提出了依托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技術托管”平臺,或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依托現有技術轉移機構兩種方式,破解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和投后管理難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