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主引擎,陜西實現了創新資源聚集、創新功能集成、創新主體融通。政策模式、研發模式、催化模式、服務模式、人才模式、示范模式發生了深刻升級變革,推動全省創新驅動由‘勢’向‘能’加快邁進。”4月24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介紹。當天的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科技廳等部門負責同志,介紹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成效。
政策模式全面升級,政策疊加效應愈加凸顯。兩年來,陜西積極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政策創新、政策集成和政策兌現,政策紅利加速釋放落地。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總綱,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人才培養、成果轉化、企業培育、高新區建設、產業鏈發展等政策文件,省級部門制定配套政策80余項,各市(區)、總窗口、園區等創新主體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落地措施,秦創原建設的“施工圖”更加清晰,政策覆蓋面不斷擴大,多層次、多維度、全社會協同的“1+N”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短板弱項,陜西推出了一批“特事特辦”“一網通辦”“授權放權”舉措,從體制機制層面解決了一批堵點淤點難點,探索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科學家+工程師”校企協同創新、“校招共用”引才用才、研發投入增量獎補、跨區域“飛地”孵化等新模式新機制。
研發模式全面升級,企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中,陜西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從技術供給和需求牽引雙向發力,力促創新活動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加速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陜西梳理2600多項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清單,組建17個龍頭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部署實施12個“兩鏈”融合重點專項、15個企業聯合專項和118個“卡脖子”補短板關鍵核心技術推廣項目,面向全國發布55個“揭榜掛帥”課題,在光電子、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原創性成果。同時,以龍頭企業、重點高校、高水平科研機構為依托,陜西布局建設18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23個新型研發機構、34個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69個“四主體一聯合”校企新型研發平臺和10個中試基地。
催化模式全面升級,科技成果加快轉移轉化。陜西大力推廣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著力解除束縛科研人員的“細繩子”,讓科技成果加速從“實驗室”邁向“大市場”。同時,陜西按照“每周發布+月度專場”,常態化舉辦成果轉化項目路演活動,建立“四位一體”全鏈條跟蹤服務模式,搭建項目團隊與企業、投融資機構的對接平臺。陜西堅持“資源聯動、體制聯動、要素聯動、區域聯動、孵化全程聯動”,培育建設5個立體聯動“孵化器”、8個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樣板集群,打造集孵化轉化產業化于一體的科創服務綜合體。
人才模式全面升級,“第一資源”潛能加速釋放。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啟動以來,陜西堅持從“小切口”破題,一手抓人才培養引進、一手抓機制創新,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在“三支隊伍”的建設中,陜西創新支持校企長效合作機制,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500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促進跨專業、跨領域、跨單位、跨區域協同創新。2022年,秦創原“三支隊伍”總量達到4742個,同比增長628.42%。同時,陜西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支持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351名,其中海外人才占比近四成;實施創新人才攀登行動,完善人才梯次培養機制,新認定近500名中青年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青年科技新星和100余個創新團隊;將技術轉移轉化人才納入工程系列職稱評審,單獨設置評審條件,302名人才憑借成果轉化貢獻取得職稱。
服務模式全面升級,科創生態環境更加優化。以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網絡平臺、發展公司“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為骨干,陜西積極打造多層次全要素科創服務系統,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陜西中小企業研發服務平臺,推動500余家省級研發平臺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研發服務,促成科技服務合同778份、總金額超過4億元。全省新建8個省級大學科技園和94個科技企業孵化載體,17個載體升級為國家級,舉辦雙創活動1000余場次,孵化企業2900余家,總產值350余億元,帶動就業13.96萬人。同時,科技金融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省級財政科研經費投入持續加大,同比增長215.48%;建立“工信貸”“秦科貸”等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推出70余項特色科創金融產品,專利質押合同登記數達到全國第6位;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子基金27只、總規模280余億元,形成了“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子基金體系,已投項目86個、50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270億元,“投早投小投科技”力度不斷加大。
示范模式全面升級,秦創原的帶動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提升。創新資源要素加速集聚,總窗口西咸新區加快建設“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和人才、資本、科技三個大市場,新增1500余家科創企業,其中成果轉化企業400余家,科小、高企、技術合同成交額等指標實現翻倍增長。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探索施行的“總部+基地”“研發+制造”一體化發展模式,有力推動總窗口和各地資源共享、創新協作和產業協同。秦創原的影響力、吸引力不斷提升,成為新時代陜西的最大創新品牌。
“我們將結合落實‘三個年’活動部署要求,發揮好秦創原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好秦創原在優化提升陜西科技創新生態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好秦創原在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好秦創原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轉型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應用場、協同創新示范區、制度創新試驗田,力促科技型企業‘提質倍增’、創新矩陣‘增效擴容’,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王軍表示。(記者 張梅)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