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山好水出好茶。紫陽縣立足資源優勢,深挖茶道、茶藝、茶詩、茶歌、茶事和茶俗,探索茶產業的深度開發與旅游、康養、文化等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地方、企業、農民多方共贏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以茶興業的N種途徑
4月19日,在安康市紫陽縣煥古鎮的茶園里,農戶在采摘茶葉。 記者 田若楠攝
群山披綠,春茶飄香。4月18日,站在安康市紫陽縣向陽鎮營梁村茶山之巔環望四周,滿眼盡是郁郁蔥蔥、綠油油的連片茶樹。嫩綠吐舌的新芽兒迎風舞動,仿佛在訴說當地村民與茶山的動人故事。
紫陽縣立足資源優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挖茶道、茶藝、茶詩、茶歌、茶事、茶俗等茶文化,推動茶產業與當地旅游產業、健康養生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跨界融合發展。通過在保護中發展,滿山綠葉變“金葉”,當地村民迎來了紅紅火火的美好生活。
展現“綠水青山”顏值和“金山銀山”價值
山清水秀,佳景如畫,以茶興旅,游人如織。近期,紫陽縣城關鎮山南山北的生態茶園吐露新芽,翠綠喜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紛至沓來。他們逛茶山、賞茶藝、品香茗,陶醉在一場關于“茶”的盛宴里。
“早就聽說紫陽茶好,這次來這邊旅游,順便想給家里老人帶點富硒茶回去!”4月17日,來自武漢的房車旅游愛好者鄭均民微笑著說。
為提高當地茶葉的產業效益,近年來,城關鎮立足資源稟賦,搶抓茶產業發展機遇,全方位發力,從完善茶園管護機制、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入手,加大指導扶持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不斷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同時,做好茶文化挖掘與保護、技藝傳承與創新,全面梳理富硒茶的起源與民俗,形成體系完整、特色鮮明的茶文化體系。大力培育核心區域茶品牌,圍繞夏秋茶鮮葉綜合利用,開發白茶、黑茶、黃茶、花茶、陳皮茶等系列新產品,豐富產品種類,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展現“綠水青山”的顏值和“金山銀山”的價值。
截至目前,該鎮茶園面積已有2.8萬余畝,標準化茶葉加工企業達73家,年產茶1400噸,茶葉綜合產值達3.6億元。
做好“茶+” 豐富群眾生產生活方式
好山好水出好茶。在享有“貢茶之鄉”美譽的紫陽縣煥古鎮,近年來一連串的“好評”讓當地茶香飄四方,不僅擦亮了“茶旅”品牌,更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樂章。該鎮依托得天獨厚的綠色產業資源優勢和悠久濃厚的茶文化歷史,持續推進“茶葉立鎮、茶旅融合”發展進程。通過探索“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當地不斷培育茶旅生態經濟新動能,走出了一條地方、企業、農民多方共贏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擦亮“硒茶小鎮”的特色旅游名片。
近年來,煥古鎮先后榮獲農業農村部一村一品示范鎮、國家衛生集鎮、陜西省“十佳茶產業示范鎮”、旅游名鎮、歷史文化名鎮等稱號。通過“企業+合作社+脫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該鎮堅持標準化管理、品牌化運作、規范化經營,做大做精茶葉產業,全鎮茶葉產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年產茶800余噸,茶葉收入占茶農收入的70%以上,演繹了“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綠色傳奇。
“在洞河鎮,‘傳古法制茶之技·品千年貢茶之香’茶事擂臺大賽、趣味互動游戲、‘一眼萬年’長廊漢服快閃等10項主題活動,豐富多彩、極富地方特色,無不讓人深切感受到‘漁鄉小鎮水韻洞河’的獨特魅力。”剛參加完紫陽縣“春之茶”旅游季系列活動的鄭州游客劉艷芳興奮地說。
聚焦品牌項目 助推因茶致富興業
城關鎮“和平翠峰”綠茶入選陜西省第三批“工業精品”名單,紫陽縣和平茶廠有限公司被認定為陜西省重點產業鏈第一批“鏈主”企業。這是紫陽縣持之以恒推動茶葉產業提質增效、聚焦品牌建設的新成效。這些年,紫陽縣圍繞茶葉產業整合當地茶資源、茶品牌,強力打造富硒農產品電商品牌,力爭走“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發展道路。
在產業發展中,紫陽縣采取政府主導、媒體支持、企業參與的方式,用活線上營銷陣地。同時,鼓勵轄區企業精研高檔有機茶加工技術,以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茶為產業核心,在種茶、采茶、制茶等環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促進茶產業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對茶產業未來發展,城關鎮黨委書記甘貽松信心滿滿:“今年,我們將持續鞏固和發展茶產業園區項目建設,以園區建設引領茶葉產業升級,圍繞園區建設、茶葉加工、物流等重點領域,聯合開展技術研究應用和專業人才培養。在園區建設過程中,產業道路、觀景平臺、現代化生產線等都是從業者‘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其中衍生出的電子商務、茶旅融合等新興業態,也勢必為我們紫陽縣的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紫陽縣正依托山水優美、文化燦爛、生態優越的組合優勢,串珠成鏈、互動融合,持續開發以茶為載體的旅游產業,借勢漢江生態經濟帶,形成一批茶旅融合、茶文結合的產業新業態,讓茶園變公園、園區變景區,持續激發文旅消費潛能和市場活力。(記者 楊光)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