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
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工程,自啟動建設以來,便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
作為文化大省,陜西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5個重點建設區之一。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提出,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
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情況如何?記者從5月8日省政協召開的“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情況通報會上獲悉,2022年1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保護規劃》正式印發實施,為這項工作順利推進提供了指引和保障。在全省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距離建成目標越來越近。但目前還存在管控保護不夠嚴格、統籌協調還需加強、長征資源轉化利用成效不夠、資金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
如何破解難題,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工作?省政協委員樊建強指出,要深刻理解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從人文生態體系建設、文化意義體系建設、文化傳播體系建設、文旅產業體系建設和制度規范體系建設五個方面,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加大長城、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的建設力度。
“這五大體系是有機整體,共同構成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內容,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邏輯性。”樊建強建議,應在成立國家文化公園陜西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建立會商合作及定期聯席會議制度。集中陜西高校與科研機構力量,組織整合相關研究人員,組建專門智庫或研究中心,加強對陜西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管理等問題的研究,做好國家文化公園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制定科學的文物文化資料遴選標準和認定程序,培育特色文物旅游項目和文化遺產研學旅游產品,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同時,建立文化生態補償機制、設立政府投資基金或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長征路線橫跨大半個中國,途經15個省區市,共計72個市州381個縣市區,沿途存留了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其中,陜西目前有長征主題紀念設施和遺址357處,分布在7個市43個區縣。
“可借力數字技術,更好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更有效提升游客旅游體驗。”西北大學教授郭建瓊建議,以建設長征國家文化數字園區為引領,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現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展示區無線網絡和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同時,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和數字云平臺,通過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推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拓展長征文化旅游網絡發展空間。
在旅游中感悟中華文化、涵養文化自信,已成為新時代旅游新風尚。郭建瓊認為,可有序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對紅軍長征入陜重要戰役、重要人物、重要文獻、感人事跡、領袖活動和民歌民謠、非遺文化等進行實時展示。支持運用小視頻、直播等新方式展現長征文物、遺址保護利用場景,傳播長征感人故事和老區日新月異的新變化。此外,還需統籌建設全省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數據庫,推進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數據庫高效采集、開放共享;采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長征紀念館、紀念園、博物館、陳列館數字資源采集,建設長征文化數字博物館群,使游客通過互聯網參觀長征館藏文物和圖片、文字解說,擴大長征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