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維博
“創建國家高新區對銅川來講,是新時代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6月6日,在銅川市政協雙月協商座談會上,市政協主席劉西林說。
銅川市政協今年首個雙月協商座談會聚焦“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家坦誠交換意見,集中協商議政,努力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在點子上。
此前,銅川市政協圍繞這項工作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市內調研探家底、找短板;在市外有針對性地深入7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近30家企事業單位實地調研,學經驗、尋突破。
“科技創新平臺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建設水平較低,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偏少,科研力量薄弱,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的需求。”張雅茹委員指出了高新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不足,建議要在打造立體聯動“孵化器”上做文章,在打造成果轉化“加速器”上下功夫,在打造兩鏈融合“促進器”上顯特色。
侯社委員用一連串數字引出問題:“高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5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6家、瞪羚企業7家、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0個、研發機構40家,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培育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
侯社建議,借鑒外地經驗,圍繞已有產業補鏈強鏈,形成產業集群,把已布局產業的頭部企業或領軍企業作為各園區培育的重點來抓,讓其充當“紅娘”,推動形成“招來一個、引進一批、促成一片”的“葡萄串”磁場效應。
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才引培是關鍵。付國鋒委員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引培留用政策體系,持續深化“吾銅引鳳”行動,拿出真招實策,招引培育各類產業人才、創新型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依托現有創新平臺、科研項目等合作方式“柔性引用”,發揮院士專家工作站作用創建人才聯盟,強化“智造”創新引領,招引一批行業內的“銀發人才”助力各園區發展。
“‘一區三園’對各自產業定位缺少規劃、產業分散,難以發揮集群效應;產業發展布局的科學性、系統性有待加強。”針對管理體制存在的瓶頸,張宜萍委員直言不諱。
張宜萍建議,突出園區主導產業,明確功能區塊劃分,緊扣初步形成的鋁及鋁合金、裝備制造、光電子、航天科技、現代中醫藥等產業發展格局,有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做好陜北能源產業南下和西安北跨發展的承接準備工作,為未來高新區長遠發展留下規劃和發展空間,探索與西安、榆林合作共建“飛地高新區”,實現共建共享。
委員們針對高新區展廳建設、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途徑以及“秦創園”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現場提問,有關部門負責人積極回應,大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銅川市政府副市長黃牛虎表示,這既是政協建言資政、履職盡責的集中體現,也是促進大家深入思考、增進共識、推動工作的重要路徑。
劉西林說,要切實利用好調研、視察、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協商活動,以具體行動和實際成效服務全市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銅川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