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黃龍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礎、以社會化服務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突破,持續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物質基礎,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策“五良協同”,積極落實先進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應用,實施玉米單產提升“1+百千萬”行動,不斷推動糧食單產邁上新臺階,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盤穩“壓艙石”守好“米袋子”
走進黃龍縣界頭廟鎮,一望無際的青翠玉米正拔節生長,綠油油、直挺挺,夏風輕輕一吹,綠波便一圈圈蕩漾開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里原來雜草叢生,如今種上玉米后,看這長勢,預估一畝地的年產量能達到1500斤。”界頭廟鎮界子河村村民陳保民指著眼前一大片綠油油的玉米地,高興地說。
不拋荒一分田,守好每一寸耕地,眼前這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田地,是界頭廟鎮耕地保護工作的生動成果。近年來,界頭廟鎮為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規范用地秩序,累計簽訂耕地保護告知書1000余份,落實專職監管人員22人,切實增強了全鎮群眾保護耕地的意識。
據統計,2023年黃龍縣完成春播糧食面積15.13萬畝,玉米種植12.31萬畝、大豆種植2.48萬畝、油料種植0.73萬畝,玉米增密度提單產8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0.6萬畝,盤穩了全縣糧食安全“壓艙石”。
農田送進“托管班”農民當起“甩手掌柜”
位于黃龍縣城西19.5公里的三岔鎮,耕地面積7.7萬畝,主導產業重點以玉米、蘋果為主,其中玉米面積4.3萬畝,戶均23畝,畝均單產800公斤,是全省“萬畝玉米創高產示范基地”。
2022年,為有效破解“沒人種地、種不好地”的問題,三岔鎮率先推出“1+1+N”玉米社會化托管服務模式,共簽訂玉米生產托管服務合同10100畝,最大程度保證了糧食單產提升,直接節約種植成本50余萬元,提高了群眾收入。
“去年我種了70畝玉米,全都堆放在村里設置的晾曬區。而且從播種到收獲,全都是享受的托管服務。”嘗到了土地托管的甜頭,三岔鎮三岔村村民顧明高興地說道,土地托管既節約了種植成本,還提高了收入,比以前輕松。
2022年以來,黃龍縣建立了政府引導、村集體主導的“1+1+N”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模式,實現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截至目前,黃龍縣實施農業社會化托管服務8萬畝,覆蓋群眾1922戶。
科技進田野,豐產豐收“新秘籍”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加持。在崾崄鄉馬蹄掌村,盛航恒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機械整齊排列,他們是種植大戶王飛的“好幫手”。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王飛提早就對土地進行了深翻、旋耕等,動用各類機械15余臺,“我今年種了1500畝玉米,多虧了這些機械,省時省力,現在玉米苗長勢良好。”
2023年以來,崾崄鄉加快補齊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加大新型農機裝備宣傳推廣、操作培訓的力度,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以科技的力量賦能農業生產。截至目前,全鄉目前舉辦各類農技培訓4期,現場觀摩會2次,培訓農民200余人次,發放各類宣傳冊900余份,有效提高了全鄉農業管理水平,為全鄉糧食豐產奠定堅實基礎。
種好糧,技當先。為促進玉米產業高質高效發展,三岔鎮實施了玉米增密度提單產行動,通過推廣玉米“5335”增密降本增效集成技術,實行合作社統一對接籽種化肥、統一犁旋播種、統一病蟲害防治“三統一”栽培技術,帶動了全鎮糧農應用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提高了糧食產量,增了收,致了富。
近年來,黃龍縣圍繞新技術、新品種,不斷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積極引進、篩選、培育、儲備和推廣適應性強、高產潛力大的優良品種,加大玉米“四化一高”和馬鈴薯、大豆高產栽培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和科技培訓,全縣糧食作物優良品種基本實現全覆蓋。2022年玉米最高畝產達到1108.5公斤,全縣玉米平均畝產606公斤,為全縣糧食豐產奠定堅實基礎。(劉小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