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席記者 李榮)10月10日,朱鹮引入延安、榆林試驗在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國有生態林場盤龍管護站和榆林市橫山區白界鎮黑峁墩村同時啟動。這是我省首次在陜北地區開展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工作。來自洋縣的20只朱鹮和來自樓觀臺的20只朱鹮被分別被運送至南泥灣、橫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基地。
朱鹮對環境要求十分苛刻。20世紀80年代以來,延安、榆林兩地不斷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持續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為朱鹮生存創造了基本條件。南泥灣項目地周圍人工濕地以沼澤、水稻田和庫塘為主。靠近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河道、灘涂、沼澤500余畝,為朱鹮營巢、棲息提供了有利條件。橫山項目地處橫山區無定河流域,生態秀美、氣候濕潤,初步建成了“沙漠—濕地—稻田—森林”復合生態系統,萬畝稻蟹(蝦)田和河流濕地孕育了大量水生生物,且冬季無定河不結冰,每年有大量水鳥在此遷徙停留。兩處項目地均能夠為朱鹮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棲息保障。
“本次朱鹮北上,跨越秦嶺,從長江流域再一次到黃河流域,逐步恢復朱鹮的遷徙習性,培養朱鹮在寒冷地區的適生能力,為北方地區朱鹮再引入尋找途徑、積累經驗,也標志著我國重建朱鹮種群進入新的階段。”朱鹮發現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表示,延安與榆林都曾是朱鹮歷史分布區,此次朱鹮回歸北上是朱鹮保護的新突破和嘗試,也是對朱鹮重現歷史分布地的一次重要探索。
朱鹮曾廣泛分布在東亞和西伯利亞地區。經過40多年的保護,全球朱鹮種群數量已經從1981年的7只擴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野生朱鹮棲息地面積由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約1.6萬平方公里,朱鹮分布范圍逐步向歷史分布區擴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