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8月5日,省政協召開十三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在分組討論會上,與會省政協常委、委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關注重點暢談學習感悟、積極建言獻策。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省政協常委、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雷秀娟認為,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同時,要推進教育智能化,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個性化學習平臺、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專用大模型等,提升教學效果。
結合陜西實際,省政協常委、西安工程大學黨委書記馬萬清說,目前,我省高校學科設置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規劃,專業設置前瞻性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緊缺專業設置不夠,學科設置同質化問題突出。
他建議,持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快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圍繞國家“卡脖子”急需攻關難題,謀劃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生態保護等未來產業和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通過構筑大平臺、匯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促進科研創新能力躍升,不斷提升我省高校核心競爭力和科技貢獻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全會把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作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省政協常委、陜西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燕林豹表示,要把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和壯大優勢產業、未來產業緊密結合起來,聚焦新材料、氫能、新型電力、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技術改造和提檔升級力度,努力成長為帶動產業升級的科技領軍企業。
未來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方向,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鮑崇高說,我省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在未來產業領域積累了大量的專利成果,但由于缺乏規劃布局和統籌轉化,諸多專利成果沉寂在“象牙塔”內,難以釋放成為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源于科學技術在未來產業的廣泛應用,要推廣未來產業專利應用。”鮑崇高建議,堅持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戰略,重點推進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鼓勵科技人才參與未來產業專利成果開發。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激勵企業積極參與我省未來產業專利成果轉化應用,將“象牙塔”內的創新成果推向市場,釋放未來產業專利的應用價值,多措并舉加速釋放新質生產力。
人才是強國的根本,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陜西要聚焦勞動者作用發揮,加強高素質人才的招引培育和協調聯動。”省政協常委、民建西安市委會主委張曉暉建議,堅持引育并舉、精準施策,為戰略科學家提供頂尖的科研平臺和豐富的資源支持,對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通過資源鏈接、項目合作、研學培養等助其快速成長,為創業人才提供創業指導、融資對接和市場推廣等服務。推廣“校招共用”“校企雙導師”等引才育才用才模式,著力打造一流全要素人才發展生態。重點支持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未來技術學院創新探索,培育具有未來技能、未來思維、未來視野的科學家隊伍。
“推動科技創新關鍵在于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省政協委員、西安理工大學校長劉云賀建議,全面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增加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自主權。完善科研人才培養激勵機制,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公開提名制、名額評估、誠信標準考核等重點改革措施,消除科研貢獻與物質利益簡單掛鉤的弊端,適當合法增加科學家和科技人員收入。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