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下午,在位于秦嶺北麓、清姜河西岸的寶雞市渭濱區大灣鋪村,游客王瑩與三兩好友坐在“見山小院”農家樂里圍爐煮茶。山間的風輕輕吹拂,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這么一句話:“這個假期,太愜意了!”
山好水好,距離城區僅10分鐘路程,大灣鋪村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但發展受到了諸多約束。
“根據秦嶺和清姜河保護相關規定,我們村用地、用林、用水都有要求,大多數制造業都不符合,養豬、養牛污染重,也不能搞。村里耕地很少,又沒啥產業,有條件的村民大都去城里打工了。”大灣鋪村黨支部書記高玲芝說。
“不能再等了,振興的路子總要蹚出來!”2021年的一次支部會議上,黨員干部下定了決心。村“兩委”班子到寶雞、西安多個和自身資源稟賦相似的山村考察后,確定了以黨建引領發展特色生態產業的路徑。
這一年,大灣鋪村積極爭取國家“鞏固銜接”相關資金,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5座溫控大棚,發展乳瓜、圣女果等產業,并請來山東壽光的技術員定期指導。
發展產業誰來干?黨員干部來牽頭。每座大棚都由黨員干部義務管護,大家跟著技術員一同學習作物栽植管理技術,漸漸成長為“土專家”。駐村第一書記、渭濱農商銀行職員曹旭峰積極為大棚產業后續發展爭取金融政策支持;高玲芝多次前往西安推介村里的土特產;村委會副主任高遠前往寶雞各大超市對接銷售;村干部李菁、姚香莉、陳亞利等人積極利用網絡平臺直播帶貨,探索線上銷售途徑……
大家攜手戰酷暑、搶茬期、跑市場,大灣鋪村的乳瓜和圣女果迅速在市場走俏,每年給村集體帶來近30萬元的收益。
大棚發展起來,帶動村里10余人就業增收。脫貧群眾范慧琴因為要照看身患殘疾的丈夫,所以不能到遠處打工。村里便聘請范慧琴到大棚上班,每個月工資3500元。
利用村集體經濟收益和其他項目資金,大灣鋪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農村無害化旱廁改造,建立完善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污水管網接入城市大網,拆除違章建筑,綠化美化房前屋后和村道路,新建了停車場,安裝67盞路燈……村里的“硬件”設施不斷提升,村容村貌越來越好。
鄉村好風景帶來發展好“錢”景。一個青年團隊在村中考察后,決定來此投資,將村里的閑置院落改造成名為“見山小院”的網紅打卡地。觀山望水、圍爐煮茶、品嘗特色美食、住星空帳篷……“見山小院”每天吸引百余人來此消費打卡,今年“五一”假期更是一桌難求。
“旅游的火爆也帶動了村上土特產的熱銷。村上還發展了林麝和土雞養殖產業,去年又添了3座蔬菜大棚,今年預計村集體經濟收益超過40萬元。”高玲芝說,“我們還到陜南的留壩縣考察過幾次,未來還想在林下種植豬茯苓、天麻等中草藥,不斷壯大村上的生態產業,真正讓我們大灣鋪村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陜西日報記者 孫鵬)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