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菜園”吸引市民前來體驗田園生活。
租一塊菜地,化身“新農人”,讓城市居民親手種植蔬菜、體驗農耕樂趣,成為一種休閑生活方式。如今,“共享菜園”在西安悄然興起。
3月26日,記者走進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倪家灘村的“共享菜園”,感受這一新興的休閑方式。
租地種菜 體驗田園樂趣
26日上午,記者在西安市長安區倪家灘村的“共享菜園”看到,土地被白色圍欄隔開,劃分成100多塊15至30平方米的區域。負責人韓先生表示,市民可以根據需求選擇租賃并決定是自種還是全托管。
當天,一位租下30平方米菜地的市民正在打理自己的菜園。她頭戴遮陽帽,腳穿雨靴,蹲在田間,將西紅柿苗、辣椒苗小心翼翼地種入事先挖好的土坑里。她告訴記者:“我種了玉米、西紅柿、黃瓜、辣椒等。玉米種在菜園四周,將來可以給其它蔬菜遮陽。”說話間,她已種下兩排西紅柿苗,并用地膜覆蓋,“這樣長得快,我會好好打理我的菜園。”
當天,記者遇到了在“共享菜園”咨詢租菜地的市民李女士,她表示自己已經退休,一直很向往田園生活,無奈住在城市里沒有機會享受栽種蔬菜瓜果的樂趣,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這家菜園就前來咨詢。當天,她租下了一塊15平方米的地,計劃種黃瓜、茄子和豆角。“自己種菜自己吃,從種子發芽到收獲果實,這個過程令人充滿期待,也給生活增添不少樂趣。”
除了退休人士,記者還發現,“共享菜園”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和親子家庭前來參與。市民王先生希望通過租地種菜,讓孩子們了解食物的來源。“讓孩子自己種植、澆水、除草,不僅能培養動手能力,還能增強責任感,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據“共享菜園”經營者韓先生介紹,菜園自去年開始運營,已有不少土地被租出,市民既可自行種植,也可委托菜園工作人員打理。“全托管模式下,我們負責播種、澆水、施肥,等蔬菜成熟后送貨上門,租戶也可以隨時來菜園采摘。”
“共享菜園”擴大“朋友圈”
“共享菜園”不僅是種菜的地方,也成為市民休閑社交的新空間。“這里像一個農耕俱樂部,大家一起種菜、交流經驗,甚至相約聚會。”韓先生說,不少租戶在這里結識了朋友,彼此分享種植心得。目前,他的兩個共享菜園群已有400多人。“這400多人都是我的潛在客戶,我對‘共享菜園’的未來充滿期待。”他開心地說道。
上班族趙先生每到周末便帶家人到菜園勞作。他認為,種菜是一種放松方式,和家人一起在田間勞作,能暫時忘卻工作的壓力,也讓家庭關系更加親密,讓孩子體驗勞動樂趣。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些租戶還在菜園角落種上花草,打造既能種菜、又能賞景的“微型田園”。“不僅要吃得健康,還要看著舒心。”一位租戶笑著說。
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共享菜園”,可以看到大量相關內容,無論是短視頻介紹、社交媒體分享,還是各類廣告推廣,都展示了這一新興模式的火熱程度。不少市民通過視頻記錄自己的種植過程,分享收獲的喜悅,而一些平臺和商家也順勢推出了相關租賃服務,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其中。
盤活資源 助力鄉村振興
“共享菜園”的興起,不僅圓了城市居民的田園夢,也為農村帶來新發展機遇。記者在倪家灘村看到,周邊有葡萄園、露營基地等休閑場地,與“共享菜園”形成鄉村休閑產業鏈。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模式讓城市居民參與農業生產,不僅增加了農村土地利用價值,還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幫助農民通過出租土地、提供農業服務等方式增加收入。
韓先生介紹,目前“共享菜園”很受關注,幾乎每天都有市民到菜園參觀,未來計劃將“共享菜園”進一步升級,讓“共享菜園”成為集種植、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體驗基地。“希望打造一個集吃、玩、樂于一體的鄉村休閑中心,讓更多人體驗田園生活。”
同時,“共享菜園”也推動了綠色農業發展。記者了解到,菜園為租戶提供有機肥料和種子,并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以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原以為托管模式會更受歡迎,但不少市民更愿意自己動手種菜。”韓先生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大家吃得更健康,也讓土地得到更好的保護。”
未來發展與優化方向
盡管共享菜園模式帶來諸多積極影響,但在實際運營中仍面臨挑戰。部分租戶因工作忙無法定期打理菜地,導致蔬菜長勢不佳,或因缺乏經驗而種植失敗。
對此,陜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王曉勇建議,可進一步優化托管服務,如聘請村里有經驗的農戶提供現場指導,或提供更精細化的種植方案,讓租戶選擇不同程度的托管模式。此外,引入智能農業技術,如遠程監測系統,讓租戶隨時了解菜地情況,提高參與感。
他表示,“共享菜園”還可與鄉村旅游結合,吸引游客體驗農耕生活,提升經濟效益。例如,可舉辦農耕節、采摘節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農業、享受田園生活。“‘共享菜園’的未來發展空間廣闊,關鍵在于精準對接市場需求,不斷優化運營模式。”業內人士表示。文/圖 記者 朱娜娜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