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金走龍
鴛鴦蓮瓣紋金碗
金梳背
赤金走龍:勁健有力 氣宇軒昂
可能為道教儀式所用法器
赤金走龍為四足站立狀,長吻細頸,頸部彎曲呈S形,尾部由粗而細,尾端簡短有力地回勾。頭頂的凹槽中焊接用細金條彎曲而成的雙角,四肢與軀體也系焊接而成。金龍的須髯、齒狀鬣毛、鱗片等細部均采用鏨刻手法刻畫。
有學者認為小金龍是道教投龍儀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龍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科儀之一,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一般是將寫有愿望的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扎,舉行醮儀后,投入名山大川、岳瀆水府,作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在該儀式中金龍擔負著信使的角色,因此便有“金龍驛”的說法。
在唐代,龍還不完全是皇家專用圖案和皇家標志,因此,唐代工匠在塑造刻畫龍時,主要是從藝術角度去表現,即怎樣把龍表現得美,表現得勁健有力、氣宇軒昂,而不是強調龍的威嚴、猙獰。這也是唐代龍紋與后世龍紋的重要區別。金龍形體雖小,但形神具備,生動有趣,體現出唐代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藝品方面的技藝純熟,是唐代金銀器中的罕見物品。
鴛鴦蓮瓣紋金碗:
精湛華美 最具盛唐氣韻
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造型、規格一致,制作亦十分精細。金碗腹壁的雙層凸瓣,在粟特金銀器上常見,其淵源可能來自更遙遠的希臘羅馬。裝飾上,金碗的內底平鏨團花,外壁壓出交錯排列的雙層蓮瓣,每層10瓣,上層每瓣中心鏨刻一只飛禽或走獸作為主題紋飾,環繞以花草;下層每瓣中心均為忍冬紋。蓮瓣之上、口沿外壁一周填充一組飛禽與如意云紋,蓮瓣之下、圈足外壁一周則以方勝紋裝飾。碗底外壁中心是一只飛翔于花草之中的鴛鴦。主紋之下,全部以魚子紋填底。
金碗的裝飾主次分明,動靜有序,成功地將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與興旺和諧的民族審美情趣融合在一起,是最為精湛華美、最具盛唐氣韻的金質器皿,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寶級文物。因為是手工制作,2件金碗雖屬“一式兩份”的對器,但重量有細微的差異,唐人墨書1件為“九兩半”,1件為“九兩三”,稱重卻僅相差1克,似乎當時對重要金器的管理使用更為精準的衡器;兩碗局部裝飾上也有不同,外底中心雖各為一只鴛鴦,但呈回首相對狀,形成有趣的互動組合。
金梳背:運用掐絲和金珠焊綴工藝
堪稱唐代金銀飾品中的杰作
金梳背長7.9厘米,高1.5厘米,厚0.34厘米,純金質地,形狀似半月。以頂端相連的兩層半月形金片為基質,兩面掐絲焊接出花紋。花紋以對稱的卷枝花草為中心,輔以各種邊飾。卷枝花草由金絲墜焊的多重卷枝和金筐內填金珠的花苞構成;邊框是金絲編結的繩索紋,下沿另加一條由小金珠墜焊的連珠紋。金梳背的底部中空,內部可以插梳齒。梳背的脊部用兩股金絲編結成卷云式紋樣,加圓形外框和連珠邊飾,折疊裝飾在梳背脊部的兩面,每一面都形成了垂縵式的效果。這種裝飾形式是在其他地方從未見到過的。
梳,古稱“櫛”,是梳理頭發的用具,為古人尤其是古代婦女的必備之物。在唐代,流行用小梳插在發髻上作為裝飾。當時一般多在髻前橫插一把發梳,也有將兩把上下相對或將多把小梳排列有序地插于發間。從這件梳背的尺寸和工藝看,應為裝飾用品而非梳理用品。
金梳背的制作綜合運用了掐絲工藝和金珠焊綴等特種工藝,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精細加工的水平。所謂掐絲是指將黃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細絲,編成一定的花紋圖案,再焊接在器物的表面。其后,再將寶石、琉璃等物嵌入。這種工藝是兩漢時期從西方傳入的,唐時稱為“金筐寶鈿”。而金珠焊綴則是先將黃金熔化,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與水溫度的顯著差別,使之結成大小不等的小顆粒,然后按照一定的圖案將它們焊接在器物表面。金珠工藝最早出現于三四千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大約在西漢時傳入中國。在唐代,金珠常與掐絲和鑲嵌工藝結合,廣泛運用于首飾和裝飾類器物上。掐絲工藝和金珠焊綴是唐代金銀器制作中最精細、也是最費時的工藝手法。也正因為運用了上述工藝,再加上形制精巧、保存完好,這件金梳背堪稱唐代金銀飾品中的杰作。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