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龔偉芳 實習生 宋子瑤
近年來,陜西扎實推進秦嶺區域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天然林保護等重點工作。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藍天碧水青山“顏值”不斷提升。
厚植綠色底色筑牢生態安全防線
地處秦嶺與巴山之間的安康市,總面積233.18萬公頃,其中林地200.98萬公頃、草地0.75萬公頃、濕地0.28萬公頃,林草濕面積占全市面積的86%以上;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其中,是陜西林業大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2024年,安康市依托秦嶺中段(南麓)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森林修復等重點項目,全年完成營造林53.32萬畝,制定印發《安康市2024年松材線蟲病防治方案》,部署開展“2024護松”行動,認真落實重大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機制,拔除松材線蟲病鎮級疫點6個,疫情發生面積持續下降,實現疫點、發生面積、病死松樹“三下降”,提前超額完成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目標任務。
2024年,陜西以實施秦嶺中段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大巴山北麓和漢江谷地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等重要區域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主要抓手,持續推進森林質量提升、濕地保護修復、重點區域綠化等項目建設,全年完成營造林198萬畝,進一步提升了秦嶺區域森林質量。同時,陜西省秦巴山區漢江丹江流域中央財政國土綠化示范項目通過國家競爭性評審。計劃利用3年時間,在安康、商洛兩市12個縣(市、區)的漢江兩岸和丹江沿線實施國土綠化90余萬畝,為進一步提升我省秦嶺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陜西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青松搶救工程、防火應急道路建設等生態保護工作,修訂完善《秦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秦嶺國家植物園創建加快步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秦嶺自然保護地體系趨于完善;改造提升秦嶺林區130條防火應急道路,切實提高森林防火能力;實施飛機噴防、樹干注藥等松材線蟲病綜合防治措施,實現松材線蟲病疫情發生面積、疫點和病死樹數量持續下降。同時,持續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主動監測預警,常態化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筑牢秦嶺生態安全防線。
深化林業改革踐行“兩山”理念
地處于秦嶺腹地的商洛,森林覆蓋率達70%,森林資源得天獨厚。近年來,商洛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利用“好山好水好生態”,持續推進核桃、板栗、中藥材、油茶及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2024年全市完成核桃低產園改造提升示范22萬畝,核桃總面積310.23萬畝,板栗總面積257.47萬畝,中藥材總面積210.36萬畝,完成新種植油茶3.6萬畝,新發展林下種植3萬畝,林下養殖30萬頭(只、箱),林下經濟利用面積總規模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產值8.32億元。同時,商洛市深入踐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林業碳匯開發實現首單交易,并積極探索實施林業碳票制度,為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新路徑。
去年一年來,陜西持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制定《關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發展壯大藤編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意見》等政策措施,下達林業產業及林下經濟發展資金1.08億元,加快推動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全年提升改造核桃、棗、花椒等特色經濟林100.15萬畝。特別是在秦嶺區域,探索創新林下經濟模式,培育林下中藥材種植、中蜂養殖等特色產業,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加快林下經濟集約化轉變,秦嶺區域國家和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114個,初步形成秦巴山區中藥材、安康魔芋、鳳縣林麝、柞水木耳等產業鏈,“中華祖脈 大美秦嶺”生態旅游特色線路被國家林草局列為全國生態旅游特色線路在全國推廣,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825億元,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提升。
同時,去年10月31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三權分置”、科學開展森林經營、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等8項主要任務和23條具體舉措,并支持寧陜縣、留壩縣、丹鳳縣等地開展先行先試,為進一步促進全省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生態質量持續提高、林業產業持續壯大、林區條件持續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