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小说,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溫暖的回響 | 楊家溝革命舊址: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

2025-04-23 09:05:26  來源:群眾新聞  


[摘要]如今,楊家溝革命舊址積極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講好紅色故事,發展紅色旅游產業,讓革命薪火生生不息。...

  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習近平

  楊家溝革命舊址:讓紅色基因煥發時代光芒

  群眾新聞記者 郝穎 馬騰 榆林傳媒中心記者 楊曉慧 劉香 張泰毓 米脂縣委宣傳部 李春

  4月的黃土高原山花爛漫、綠意盎然,位于米脂縣城東南的楊家溝鎮楊家溝村處處散發著春的氣息。

  回望歷史,楊家溝村這個普普通通的陜北小山村見證了中國革命的重大轉折。

  這里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最后一站,也是中共中央離開陜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站。“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這一偉大號召從楊家溝傳向全國。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家溝革命舊址,參觀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等,追憶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豐功偉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殷殷囑托,牢記心間。

  如今,楊家溝革命舊址積極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講好紅色故事,發展紅色旅游產業,讓革命薪火生生不息。

  楊家溝革命舊址(資料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革命舊址煥發新生

  4月10日,春風習習,坐落于楊家溝村半山腰的楊家溝革命舊址窯洞建筑群樸素莊嚴。

  穿過一扇陜北硬山式大門,行走在楊家溝革命舊址的石磚小道上,70多年前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再現眼前。

  “1947年1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同志率領代號為‘亞洲部’的中共中央機關來到楊家溝,在這里戰斗并生活了120天。”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館長姬喜東介紹。

  這片紅色沃土上的一草一木、一墻一院,無不訴說著革命故事,見證著紅色精神的孕育和傳承。

  重溫崢嶸歲月,汲取奮進力量。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這孔窯洞召開擴大會議,史稱‘十二月會議’。”“十二月會議”舊址院內,姬喜東動情講述,70多年前,山溝溝里的光芒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沿著山路往上走,便到了于1939年建成的“新院”。院內,一棵百年棗樹巍然屹立,青石板臺階上有11孔中西合璧的窯洞,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舊居就在這里。

  手工編織的粗布炕席、整齊疊放的幾床棉被、斑駁的木質書桌……毛澤東舊居內陳設簡樸,面貌如舊。

  曾經,這一孔孔窯洞內燭火徹夜不熄。

  “在這兒生活的120天里,毛澤東同志寫下了40余篇文獻和80余封電文稿。”姬喜東介紹。

  如今,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來到楊家溝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凝聚奮進力量。他們穿梭在窯洞院落間,一手拎著小馬扎,一手用相機拍照記錄——

  書桌、地圖、筆硯、油燈……這里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目前,楊家溝革命舊址共有可移動文物575件(套)。

  “保護紅色舊址,讓革命精神永不褪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姬喜東說。

  對可移動文物進行日常維護和溫濕度監測,對紙質文物進行密封裝袋保護,對文物進行日常維護……近年來,楊家溝革命舊址不斷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讓這段紅色歷史煥發時代光芒。

  “除了保護和運用舊址內的革命文物,我們還收集了許多文獻資料。這些資料對于弘揚紅色精神意義重大。此外,我們加強對革命文獻檔案史料的認定、定級、建賬和建檔工作,更好地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陣地作用。”姬喜東說。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

  “為做好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的研究闡釋工作,我們每周組織全體職工召開專題學習研討會。會上,大家分享經驗、碰撞思想,讓每一件史料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都能生動展現。”姬喜東介紹。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講解員楊姣姣對此感觸頗深:“每周的專題學習研討會對我幫助特別大。有了這些知識和經驗,我給游客講解時,能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講得更生動,讓游客更好地了解那段革命歲月。”

  時光飛逝,歷史的塵煙散去。今天的楊家溝革命舊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正敞開懷抱迎接八方游客。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清晨的陽光灑在楊家溝革命紀念館的青磚院落里,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副館長、講解員劉翠霞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記者見到劉翠霞時,她正站在毛澤東舊居前,身著深藍制服,烏黑發髻整齊地綰在腦后。她清清嗓子,準備將“歲月的故事”向當天的第一批游客娓娓道來。

  “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就是在這個窯洞里寫下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篇重要著作。”劉翠霞指著墻上的老照片,引導游客參觀窯洞里的陳設。

  “干一行愛一行。”從業22年,劉翠霞始終保持敬畏之心。用她的話說就是:“我要讓自己足夠專業,才能讓更多人記住楊家溝的革命歷史。”

  劉翠霞清晰地記得2021年為習近平總書記進行現場講解時的情景。“當時,總書記夸我講得好,讓我好好講解,好好工作。我特別激動,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她說。

  如今,劉翠霞仍堅守在講解員的崗位上。在她看來,講好紅色故事,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傳承。

  在劉翠霞等前輩的帶領下,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培養出一批業務精湛的年輕講解員,講解員隊伍日益壯大。“95后”講解員申煥煥便是其中之一。

  “面對越來越多的年輕參觀者,我們不斷探索如何把故事講得更加生動有趣,讓紅色精神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里。”申煥煥說。

  3月29日,陽光照進窯洞四合院,在院墻上灑下斑駁光影。一群來自楊家溝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學生有序走進窯洞,聚精會神地聆聽那段革命故事,不時向講解員提問。

  湊近看,講解員是一名身穿校服的小男孩。“今年我們招募了一批紅領巾講解員,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更加了解紅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申煥煥介紹。

  “毛主席在楊家溝期間潛心研究、刻苦鉆研,在煤油燈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寫下了一篇篇指導革命的光輝著作。”紅領巾講解員、楊家溝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王琪瑋用稚嫩的聲音講解。

  講解員講得動情,參觀者聽得入神。

  “每次講述革命先輩的故事,都讓我更加理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不僅是革命歷史的傳播者,還是紅色精神的傳承人。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讓更多同齡人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做新時代有擔當的少年。”王琪瑋說。

  為了讓歷史“活”起來,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在展陳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全息投影技術重現“十二月會議”的盛況,參觀者用手機掃碼即可聆聽文物背后的故事。這些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讓參觀者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紅色是楊家溝最亮的底色。”姬喜東說,“我們要讓革命文物‘說話’,讓歷史資料‘發聲’。這些創新舉措得到了參觀者的廣泛好評,特別是年輕觀眾對這種沉浸式體驗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除了不斷升級線下服務,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還開通了“云上”觀展服務,讓參觀者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

  “為充分挖掘楊家溝紅色文化潛力,我們按照‘紅色+’文化旅游綜合發展模式,圍繞楊家溝革命舊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楊家溝村、中國傳統村落岳家岔村,深入挖掘研究紅色文化、窯洞文化、民俗文化,并連點成片擴面,形成大楊家溝景域概念。”米脂縣副縣長、楊家溝鎮黨委書記鮑雪嬌說。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在楊家溝革命舊址的百年棗樹下,幾名紅領巾講解員圍成一圈,齊唱《東方紅》,嘹亮的歌聲飄向遠方。

  特色產業活力涌動

  “楊家溝特產不愁賣!尤其咱自家產的蘋果、小米,非常受歡迎,節假日期間游客比較多,賣得也更好。去年我收入2萬多元,日子越來越好。”4月5日清晨,楊家溝村村民王樹元剛剛出攤。

  “家里的24畝果園里栽滿了蘋果樹、核桃樹、杏樹,這樣就能保證常年都有果品售賣。”王樹元告訴記者。

  在楊家溝村,像王樹元這樣吃上“旅游飯”的村民有很多。2024年,楊家溝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5萬元。

  楊家溝村的“致富密碼”是什么?

  紅色資源就是發展底氣。近年來,隨著紅色旅游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楊家溝村,感受紅色文化。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仿佛每一孔窯洞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榮光,每一塊磚石都見證著時代的發展。

  “曾經,這里山大溝深,年輕娃娃都選擇外出打工謀生。”楊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永林介紹,“現在不一樣了,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了,大伙兒返鄉發展的積極性高了不少!”

  近年來,楊家溝村以“紅色領航、綠色發展、多產聯動”為發展理念,將紅色文化與產業振興深度融合,實現了從靠天吃飯的陜北山村到紅綠產業交織的富裕標桿的轉變。

  引入億元資金建設“大楊家溝景區”、打造紅色文化科技產業園、建成曙光影視基地……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楊家溝村的紅色旅游業態不斷豐富,一條“能留住人”的紅色產業鏈逐漸形成。

  新時代,楊家溝的蝶變還在繼續。

  3月28日,楊家溝村紅色文化科技產業園建設現場一派火熱景象。走進園區,只見工人揮汗如雨,忙著安裝內部智能展陳設備、調試光影系統,紅色主題壁畫已初現輪廓。

  “這個項目預計7月正式運營,到時候游客可以在參觀紅色舊址之后,到這里觀看紅色話劇。我們還借助科技手段打造了穹頂球幕VR影院,以提升游客參與感。”榆林旅投米脂文旅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籌備組負責人沈厚良說。

  “我們已與60多家延安紅色教育研學機構溝通,將楊家溝作為紅色教育研學線路中的一個研學點,還積極與省市縣黨校以及西北大學等高校對接,將楊家溝作為培訓基地、研學基地。項目投運后,預計每年可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沈厚良介紹。

  在距離紅色文化科技產業園100米處的曙光影視基地,一排排窯洞院落格外惹眼。

  2024年,12集電視連續劇《曙光》在這里拍攝。沈厚良介紹:“目前,公司正在完善排水等基礎設施,推動基地商業化改造,并計劃將村民納入商業經營、沉浸式演出中。項目建設過程中,每年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人均增收超萬元。”

  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楊家溝村集體經濟“多點開花”——

  80畝櫻桃采摘園、300畝高標準小米基地、400畝山地果園,楊家溝村綠色農業體系有序建設;

  黑毛土豬生態養殖場通過糞污還田形成循環產業鏈,戶均分紅2萬元;

  多個光伏項目落地楊家溝村,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創收超110萬元;

  ……

  一個個惠民項目、一組組亮眼數據,共同書寫著楊家溝村的振興答卷:以紅色基因鑄魂,借綠色經濟“造血”,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持續奔涌。

  “下一步,村上還要打造扶風寨特色窯洞民宿,建設集垂釣、采摘、游樂于一體的農耕文化體驗基地、旅游綜合體驗園,推動紅色旅游出圈、出彩,讓這片紅色熱土持續釋放振興活力。”李永林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我的心里話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副館長 劉翠霞

  近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運用前沿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構建起完備的文物數據庫;在教育推廣方面,我們主動走進校園、社區開展紅色文化講座,把楊家溝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未來,我們將繼續堅守崗位,深挖紅色資源,讓楊家溝革命舊址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群眾新聞記者 郝穎整理)

  記者手記丨歷史回聲是催人奮進的時代強音

  初抵楊家溝村,陜北高原獨有的質樸與厚重感撲面而來。景區停車場內,旅游大巴整齊排列;山峁溝岔間,高標準農田與果園錯落有致;紅色旅游基地建設正酣……

  在楊家溝革命舊址,窯洞依舊保留著當年的模樣。昏暗的燈光下,簡單桌椅、陳舊床鋪……再現先輩們艱苦卓絕的奮斗場景。

  7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指揮全國解放戰爭,扭轉戰局。一封封電報、一份份決議從這里發出,改變了中國命運走向。楊家溝革命舊址承載的厚重歷史,讓人心生敬重。

  文化傳承,關鍵在人。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副館長劉翠霞便是這里的“代言人”之一,扎根楊家溝二十余載,歲月磨礪,熱忱未減。講解時,她眼中有光,聲音飽含深情,帶游客重回激情燃燒的歲月。今年,講解員隊伍又有了新成員。陽光下,紅領巾講解員身姿挺拔,聲音清脆洪亮,將紅色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讓紅色基因在血脈中延續。

  雖然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館長姬喜東不是楊家溝人,但交談中仍能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他說:“我們要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整合各方資源,創新展示形式,把楊家溝的紅色故事講得更生動、更響亮。”在他的規劃里,未來將引入多媒體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區,讓游客深度“觸摸”歷史。

  如今,楊家溝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飯后閑聊,村民笑著說:“以前咱這窮溝溝,想都不敢想能有今天。旅游大巴一輛接一輛,咱開農家樂、賣特產,日子特有奔頭!”

  離開楊家溝時,回望那片窯洞,余暉灑下,勾勒出莊嚴肅穆的輪廓。在這里,歷史與現實交匯,紅色傳承與發展并進。相信在新時代,楊家溝將繼續書寫輝煌篇章,讓革命老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郝穎)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楊家溝革命舊址 紅色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集县| 花莲县| 阆中市| 都兰县| 南雄市| 葵青区| 高邑县| 沈丘县| 南昌市| 元朗区| 邛崃市| 南皮县| 瓮安县| 根河市| 阳西县| 保德县| 灵宝市| 新竹市| 依安县| 横峰县| 松潘县| 道孚县| 保康县| 武夷山市| 高安市| 微山县| 芮城县| 盐源县| 镇坪县| 东山县| 沈阳市| 礼泉县| 于都县| 静宁县| 绥阳县| 且末县| 同德县| 如东县| 商丘市| 桐乡市|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