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5月31日電 題:“追云逐雨”,陜西為農田“解渴”
新華社記者鄒競一
5月的黃土高原,陽光熾烈。延安市志丹縣的一片田地,玉米苗低垂,葉片卷曲。孫岔村村民李振清蹲在地頭,手指用力插入土壤,只捧起一些干燥的浮塵。
今年入春以來,陜西氣溫總體偏高、降雨偏少,土壤失墑嚴重,各地出現不同程度旱情。截至5月中旬,全省已有400多萬畝農作物受旱。4月,陜西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啟動干旱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此后,多部門聯合部署了包括水源調度、節水灌溉在內的系列抗旱保糧措施。然而,自然降水的持續匱乏,使人影作業成為緩解旱情的迫切選擇。
5月21日晚,一場冷空氣過境。陜西氣象部門抓住有利天氣條件,立即開展一場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為持續干旱的農田送上了“解渴雨”。
次日上午10時許,商洛市鎮安縣一處人工增雨作業點,伴隨著尖銳的呼嘯聲和尾部噴射的火焰,一枚增雨火箭彈騰空而起,拖著白色煙跡直插云層。
“火箭彈內裝載碘化銀催化劑,射入云中過冷水含量豐富的區域,通過凝結核作用促進云中水汽凝結,加速降水形成。”商洛市氣象局人影中心主任郭彬說。22日,商洛7縣區利用高炮、火箭開展地面人工影響天氣作業20站次,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作用共同影響下,商洛人影作業區域普降小到中雨,局地出現了大到暴雨。
與此同時,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起飛的“新舟60”增雨飛機已在延安、銅川上空作業近3小時。燃燒的增雨煙條在高空劃出流星般的軌跡,增雨催化劑隨氣流涌向云層深處。
“飛機作業的優勢在于覆蓋范圍廣,能深入云體核心區域播撒,尤其適合大范圍層狀云系的催化。”陜西省人工影響天氣中心飛機增雨科科長薛衛東說,目前使用的人影作業飛機加裝了大氣探測、催化作業、空地通信和任務集成等先進系統,能夠實現人工增雨(雪)、氣象探測和空地通信傳輸等功能,可做到精準探測、高效催化、跨區域作業。
記者從陜西省氣象局了解到,22日,陜西省11市86縣區共開展地面增雨作業367輪次,飛機增雨作業5架次,發射火箭彈百余枚并動用飛機播撒催化劑,形成“空中+地面”協同作業網絡。22日白天至23日凌晨,作業影響區普降小到中雨,對緩解表層土壤旱情起到了積極作用。
“人影作業不是一勞永逸,要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薛衛東說,我們將持續加密監測,提前做好人影作業預案,等待合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助力農業抗旱和夏糧穩產。
5月30日,受高原槽影響,陜西迎來又一次明顯降水天氣過程。各地人影作業區移動火箭作業車上的“彈藥”已經補充完備,兩架高性能增雨飛機也已重新完成檢修和催化劑裝載。氣象工作者聞“雨令”而動,再次踏上“追云逐雨”之路。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