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臺灣青年楊璦菱正在公司繪制規劃草圖。實習記者 馬尤翼 攝
實習記者 馬尤翼 記者 滿淑涵
“端午節到了,今天帶大家包臺灣粽子,配料有筍子、香菇、干貝、一塊肥肉,再加一顆蛋黃……”端午節前夕,24歲的楊璦菱在她的“臺灣璦菱在西安”抖音賬號發了一條包臺式粽子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
拍攝、剪輯、與網友互動……將自己在西安生活的見聞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分享,已經成為楊璦菱生活的一部分。
“創立這個賬號的初衷就是想讓身邊更多臺灣朋友認識大陸、了解大陸,感受這里熱烈的煙火氣和向上的活力。”楊璦菱說,親身感受大陸,很難不被這片土地吸引。
10多年前,楊璦菱的外公來到西安,在秦嶺腳下開辦農家樂,專做臺灣特色菜,這個農家樂成了在陜臺胞的“味覺故鄉”,2022年,楊璦菱的外公不幸在西安去世。這讓遠在臺灣的楊璦菱既悲痛又好奇:“這座讓外公跨越海峽,一待就是10多年的古城到底是什么樣的?”
2023年6月,楊璦菱從臺灣成功大學都市規劃學系畢業,當時已在西安定居20載的建筑設計師、叔公賈孝遠打來一通電話,讓楊璦菱與這座陌生又熟悉的古城有了聯系。
“要不要試試來西安工作?”
“我想先待三個月感受下,如果到時候喜歡的話再決定。”
楊璦菱接受了邀請,她想循著外公的足跡,看看他所深愛的這座城市,至于要不要久留,還是個未知數。但讓楊璦菱沒想到的是,當時“一拍腦袋”做的決定,竟從此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油潑面的香氣四溢、小龍蝦的“嗦指”快樂、烤串的江湖豪氣……剛來西安,楊璦菱的味蕾就被這里的美食“俘獲”。“如果有臺灣朋友來大陸,我首推吃貨‘三件套’:火鍋、小龍蝦和烤肉,保證讓他們愛上這里。”談到來西安后發現的“美食新大陸”,楊璦菱眼睛都在發亮。
如果說美食是楊璦菱迅速融入西安的“催化劑”,那循著血緣的足跡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與煙火氣,便在楊璦菱心里扎下“生活”的根。
楊璦菱回憶道,外公做菜特別好吃,也是個“吃貨”,十幾年前他剛來西安時,也是被這里的美食深深吸引。而現在的自己,在機緣巧合下,走出的軌跡慢慢與外公重合,好像變成了另一種方式的相遇和傳承。
三個月后,楊璦菱決定留在西安,像外公一樣,在這片土地筑下自己的夢。
就這樣,楊璦菱入職西安一家建筑設計公司,成為一名規劃設計師。在工作中,楊璦菱接觸了不少本地的規劃項目,大到老城改造,小到園區設計,讓她在摸索西安發展脈絡的過程中,對這座城市有了更立體的認知。
“我大學所在的城市是臺南,也是座歷史古城,有種和西安相似的城市氣質。”楊璦菱說,西安城市空間的大小、尺度以及歷史的深厚度,都是臺南的10倍以上,這也更加激起了她對這座城市的探索欲。
2024年9月,楊璦菱考取了西安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正式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此外,她還成為了西安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青年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臺協青委會)的會員,結識了更多在陜同心同行、攜手打拼的臺灣青年人,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熠熠生輝,搭建起兩岸交流的一座座“橋梁”。這也讓年僅23歲的楊璦菱內心有了一份無言的責任,她想要為兩岸融合做些什么。
去年冬至,楊璦菱所在的臺協青委會策劃了一場“日落前,私奔去”臺青團建活動,在充滿煙火氣與藝術氛圍的老菜場,參與活動的臺協成員和臺灣大學生被分為4人一組,開啟“尋寶打卡模式”。
“因為大學生都愛玩嘛,所以我們以‘玩’來展開,可以迅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楊璦菱說,那次活動讓32名臺青迅速破冰,大家穿梭于老菜場街巷的尋寶路上,街邊的霓虹招牌和攤位兒,讓他們有種回到了家鄉夜市的熟悉感,也真切感受到文化同源的魅力。
“我希望越來越多的臺青在西安擁有歸屬感,進而愛上西安、留在西安。”楊璦菱說,5月份,他們還策劃舉辦了一場秦嶺環保公益活動,組織兩岸青年一起在秦嶺沿山道清理塑料包裝、飲料瓶等滯留垃圾,保護沿山生態,以實際行動保護“祖脈秦嶺”,加深兩岸青年對這片土地共同的情感守護。
“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有太多精彩和機遇。”楊璦菱說,不跨過海峽來到這邊,你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她表示,自己會努力為兩岸文化交流盡一份力,讓更多臺青來到大陸,筑夢圓夢譜寫青春樂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