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齊小英 李羽佳
一趟專列,成為連接中國與中亞國家的“文化新紐帶”。
從西安出發,行駛3668公里,5月31日晚,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首發專列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身著傳統服飾的當地民眾載歌載舞,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開行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是中哈兩國元首在中國—中亞西安峰會上達成的重要共識。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旅游和體育部旅游產業委員會主席努爾塔斯·卡里帕耶夫表示,開通西安至阿拉木圖旅游專列是增進哈中友誼、強化文化聯系、深化人文合作的重要一步。
6月7日,搭乘首發專列的油畫家晏子從阿拉木圖返回西安。她說:“我把在哈薩克斯坦看到的建筑、風景、人物捕捉下來,形成一幅幅畫作。這些都是陜西與中亞友好交往的見證。”
人文旅游專列正以鐵軌為紐帶、文化為橋梁,推動交通運輸“硬聯通”、旅游服務“軟聯通”、人文交流“心聯通”,勾勒共同繁榮的美好藍圖。
向西開放,乘勢而上。陜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全面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涉陜成果,通過制度創新、通道建設、平臺搭建、企業扶持等舉措,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推動務實合作“雙向奔赴”,為共贏發展注入新動力。
政策利好
助力企業乘風破浪
2024年2月28日,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投入運營,服務范圍覆蓋中亞、東南亞及跨里海沿線國家。
2025年6月10日,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投入使用,成為中國向西開放通道的境外“第一站”。
從西安到阿拉木圖,兩個碼頭見證了“樞紐對樞紐”開放功能的強大。
中哈(西安)商貿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杰說:“增進雙方貿易往來,最關鍵的就是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跨境物流通道的運輸能力和效率。希望雙方共同推動中歐班列(西安)的常態化運營和線路優化。”
連接兩個碼頭的中歐班列(西安),多次刷新紀錄:首個開行西安至波蘭斯瓦夫庫夫寬軌直達專列;首個開行跨里海穿越馬爾馬拉隧道線路;“四去三回”雙向高頻運行,成為全國開行密度最大的全程時刻表班列……
日夜兼程,中歐班列(西安)一路向西疾馳。4月29日,滿載著汽車、機械配件、家用電器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西安開往塔吉克斯坦丹加拉,標志著中歐班列(西安)2025年開行突破2000列。
“我們將加快建設俄羅斯莫斯科、阿塞拜疆巴庫等場站,積極謀劃匈牙利布達佩斯、白俄羅斯明斯克場站項目,推進‘班列+海外倉’一體化布局。”西安浐灞國際港管委會副主任王運動表示。
協同周邊、服務全國、融入世界,陜西加快形成全域開放格局。
陜西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助力更多企業走出去乘風破浪;先后派出多批次高規格代表團出訪中亞,接待中亞國家團組來陜訪問,務實合作碩果累累。
陜西種業、新能源汽車、氫能、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強勁,面向中亞、西亞、歐洲、非洲地區的供應鏈水平不斷提升。
湄南高科、中科西光、質子汽車等18家科技企業組團拓展中東、中亞等地新興市場,加快釋放未來產業潛能。
中亞能源推動建設吉爾吉斯斯坦中大工業園區,西安愛菊推動建設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
省貿促會先后與中亞地區簽署合作協議20個,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建立經貿聯絡處。
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24年,陜西10家企業對中亞新增投資7044萬美元,同比增長69.1%。
“朋友圈”更大
帶動多領域枝繁葉茂
6月2日,在撒馬爾罕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地方合作論壇上,陜西省以及渭南市、榆林市、銅川市分別與烏茲別克斯坦州、區簽署相關友好合作協議。
跨越山海,聯結情誼。截至目前,陜西國際友城遍布全球五大洲41個國家,國際友城數量達116個。聚焦經貿、科技、教育、文旅、農業、考古、健康等領域,陜西與各地友城越來越“親”。
隨著口岸服務功能優化、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升,陜西聯通世界的范圍更廣,開放的大門更大。
西安實現中亞五國七城航線全覆蓋;空港新城國際(地區)航線達110條,通達全球80多個城市。
今年3月,一份購銷合同簽訂,蘋果、獼猴桃等3萬噸陜西水果分批出口至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國家。土耳其埃爾馬斯食品農業工業和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薩亞表示:“希望逐步拓展與中方伙伴在農產品領域的合作廣度。”
楊凌示范區織密全球資源配置網絡,目前已在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建設10多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完成110多個優良作物品種的對比試驗和高效栽培技術示范。
小小一根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5月29日,在阿斯塔納舉行的2025中國—中亞媒體合作論壇故事分享環節,哈薩克斯坦籍中醫治療醫師馬文軒講述了一名被慢性偏頭痛折磨5年的哈薩克斯坦患者因中醫針灸重獲健康的故事。
5月30日,由陜西省中醫醫院、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單位共建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傳統醫學中心新址開診。“中國醫生給我講了在生活中如何對孩子進行干預訓練,我收獲很多。”當地6歲孤獨癥患者那伊特的媽媽說。
文物為媒,讓古老絲路煥發新生機。6月3日,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游交流周文博考古交流活動在阿拉木圖舉辦。考古現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丁巖介紹,中哈聯合考古隊已發掘出高臺遺址、聚落遺址及多處墓葬,為研究絲路沿線城市變遷、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教育培訓
為傳承友誼培育青春力量
6月14日,西安石油大學校園里,剛剛碩士畢業的哈薩克斯坦小伙伊莫在打包行囊。他的下一站是西安一家高新技術企業。
“在這里讀了8年書,舍不得走。”在伊莫看來,學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樣親切。他決定留在西安,以后把家人也接過來。
如今,陜西有2000多名和伊莫一樣的中亞青年。為進一步深化與中亞國家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西安設立中亞五國留學生教育培訓計劃。截至2024年,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10余所高校已招錄450名留學生。
青春因熱愛而更顯光彩。西北工業大學的烏茲別克斯坦留學生程笑笑因拍攝中國文化體驗視頻,帶動更多中亞青年“向東看”;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土庫曼斯坦留學生多弗蘭通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講述中國與中亞世代友好的故事。
陜西高校掀起“中亞熱”。西北工業大學在哈薩克斯坦開設分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塔什干分校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立農業大學揭牌,陜西師范大學在撒馬爾罕國立大學建立“海外中文實習基地”……
職業教育“出海”,為中亞青年送去“金鑰匙”。
在烏茲別克斯坦,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塔什干國立技術大學等建立“秦嶺工坊”,培養重卡銷售、維修、技術服務等人才;在吉爾吉斯斯坦,陜西開放大學與吉爾吉斯91號職業技術學校簽署陜菜制作合作協議……
1月初,吉爾吉斯斯坦教育部職業教育管理司司長馬米羅娃·古麗努拉走訪陜西多所職業院校后表示,希望更多優質職教項目在吉爾吉斯斯坦落地生根。
新機遇帶來新期待,新合作打開發展新天地。
“我們要抓住區域合作‘黃金時代’機遇,打造聯通國際的大宗商品國際交易所官方交易平臺,推動務實合作結出累累碩果。”6月14日,“一帶一路”總商會副會長、烏茲別克斯坦陜西商會會長任曉林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