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龐浩楠 通訊員 何娟 侯苗 首席記者 唐冰
近日,在平利縣興隆鎮的山道旁,晨霧繚繞中,成片的杜仲樹舒展著枝葉,絞股藍藤蔓沿著竹架攀援而上。這里不僅是中藥材種植基地,更是縣政協委員楊永星16年來用心血澆灌的夢想沃土。從電子廠技術員到高級職業新農人,他在田間地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藥香”振興之路。
2009年春,22歲的楊永星站在老宅前,望著門前荒草叢生的土地,指尖還殘留著電路板焊接的焦糊味。剛從深圳電子廠辭職的他,面對親友“放著穩定工作不要,偏要土里刨食”的質疑,默默攥緊了手中的創業計劃書——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他調研的中藥材市場數據。
創業之路遠比想象的艱難。為籌集啟動資金,他跑遍各家銀行,反復懇談才爭取到貸款。他自費參加專業培訓,200多頁的筆記本記滿了種植要點。最絕望的是那場暴雨——剛種下的顛茄和絞股藍苗被洪水沖得七零八落,他蹲在泥漿里搶救秧苗,膝蓋被碎石劃出傷口卻渾然不覺。“那時候整宿睡不著,腦子里就盤算著怎么挽回損失。”楊永星摩挲著掌心的老繭說。
2016年成為楊永星事業的轉折點。他敏銳把握國家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機遇,在興隆鎮政府支持下創辦了永興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免費發放顛茄草由農戶代種,再由合作社高價回收并統一銷售的創新模式,當年就收獲28噸顛茄草,盈利10余萬元。“第一桶金”雖不算豐厚,卻堅定了楊永星發展中藥材產業的信心。
隨著事業漸入佳境,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因興隆鎮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加工廠選址成為難題。2019年,在鎮政府協調下,楊永星在新場街村魚塘邊的11畝空地上建起了120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達70噸的中藥材加工廠,成功打通了從種植到加工的產業鏈條。
如今,永興合作社已發展成為市級示范社,擁有150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和近百名員工。步入加工車間,自動化烘干設備高效運轉,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草清香。
“楊永星可是我們村的產業帶頭人。”新場街村黨支部殷書記介紹說,他不僅流轉了數百畝集體土地,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中藥材。值得一提的是,合作社專門為殘疾人設立了20多個崗位。
正在分揀藥材的胡大姐說:“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如今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老小,每月還有2000多元收入。”
2021年當選縣政協委員后,楊永星的公文包里多了一本特殊的“民情日記本”。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從田間地頭收集的民情民意:村口的路燈需要維修、灌溉水渠需要修繕……夜幕降臨時,總能看到他走村串戶的身影;手機通訊錄里200多位村民的電話,見證著他沉甸甸的履職承諾。
“腳下沾泥,才能聽見真正的民意。”楊永星說,作為政協委員,理應為父老鄉親發聲代言,每當看到鄉親們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內心就無比開心,“我要繼續發揮自身特長優勢,和鄉親們一起種藥材、增收入,希望興隆的中藥材打造出自己的‘金字招牌’。”
如今,楊永星每天清晨依然會在中藥田里巡查。翻開他的手機相冊,除了零星的家人合影,滿屏都是藥材生長的影像記錄。“看著藥材從幼苗長成,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長大。”他說,下一步,計劃打造中藥材深加工產業鏈,讓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