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郝穎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7月1日,延安大學新校區圖書館廣場莊嚴肅穆,青年學子在國旗下整齊列隊、齊聲高唱。
近年來,延安堅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在青年教育與紅色文化傳承中持續發力。延安精神已成為指引一代代青年奮進的“明燈”。
銘記紅色初心
回望歷史,從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年。延安精神正是孕育于這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強調,在延安時期形成和發揚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培育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為加強紅色教育,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挖掘延安精神、校史校情、校友文化等的思政元素,將其融入思政課程。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典型事例情景演繹等新形式,讓學生更深刻地感知延安精神。”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譚亮亮介紹,“目前,我們面向全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均為校級精品課程。其中,《延安精神筑夢紅色青年》獲評首批國家級社會實踐一流本科課程。”
此外,延安大學開設了《延安精神大講堂》等8門公共選修課程,為青年學子提供系統了解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渠道。
“觸摸”革命歷史
漫步在紅色資源星羅棋布的革命圣地延安,仿佛置身于一座革命博物館。據統計,延安有革命舊址445處、館藏革命文物約4.3萬件(套)。
近日,1000余名青年學子從延安大學新校區徒步前往楊家嶺革命舊址,開展以“追尋紅色足跡,傳承延安精神”為主題的紅色研學活動。
在現場,學生們通過一件件文物、一張張照片重溫歷史,沉浸式感悟延安精神。
“歷史的溫度就藏在這些細節中。”學生們一邊聽講解一邊討論。
楊家嶺革命舊址講解員錢文艷說:“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文物能夠讓青年學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實踐根基。”
“聽紅色事跡、看紅色遺跡”是延安大學特有的體驗教學活動。近年來,延安大學先后在延安革命舊址等地建立23處體驗教學基地,開發“為人民服務”等27個現場體驗教學項目。
同時,延安大學定期開展“讀紅色經典、唱紅色歌曲、演紅色劇目、寫紅色詩文”等活動,打造出舞臺劇《路遙的世界》、音樂舞蹈史詩《延安》等紅色文化精品,讓紅色基因通過藝術載體在青年群體中實現創造性傳承。
書寫青春答卷
“到延安去”曾指引無數熱血青年艱苦奮斗、努力拼搏。歲月流轉,但奔赴從未停止。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多年來,延安大學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構建了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體驗教學和踐行活動為“兩翼”的延安精神“一體兩翼”育人體系,探索出一條延安精神紅色育人之路。
“我從重慶來延安求學,就是想把歷史課本上的延安精神變成腳下的路。”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何永綏回憶大一時到南泥灣研學,“大家圍坐在楊樹下,聽老師講述墾荒的故事,讓我真切感受到延安精神不是口號,而是融入血脈的奮斗力量。”
即將踏上援疆支教之旅的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生韓遲說:“延安精神激勵我成長進步,讓我明白支教不只是教書,更是把知識與希望種在孩子心里。我一定會加倍努力、不負使命。”
張思德青年志愿者協會、白求恩醫療服務隊、延安精神宣講團……如今,一個個學生志愿者服務團體在延安扎根,用專業知識服務老區群眾,以實際行動交出踐行延安精神的青春答卷,開展志愿服務活動100多項,形成了“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志愿服務”“給延安聾啞學校送溫暖”等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延安大學黨委書記高子偉表示:“我相信,受延安精神滋養的青年學子必將以更飽滿的熱情,為社會進步書寫壯麗的青春篇章。”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