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斐
夏日的西安,石榴花盛開在大街小巷。7月8日,以“弘揚中華文化,譜寫青春華章”為主題的2025陜臺文化交流周在此拉開帷幕。這場年度盛事,不僅是文化的互鑒,還是青春的嘉年華,更是兩岸中華兒女情誼交融的“會客廳”。
“華夏山川根脈連,一脈相承天地寬;秦嶺遙思阿里山,云海疊千帆,黃河濤聲應和著,日月潭呢喃……”一曲《陜臺秦思》,見證著陜臺兩地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鳴、血脈共振。
兩岸一家親,陜臺親上親。在臺灣彰化縣,一個名為“陜西村”的村落至今保留著陜西的古老習俗。陜西村祠堂里高懸的楹聯(lián)“五千年文化相傳根深葉茂,三百年倫常悠敘源遠流長”,是祖輩離鄉(xiāng)的見證,更是文化根脈未曾斷裂的宣言。臺灣建筑大師李祖原設計的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在三秦大地莊嚴矗立。這一祠一塔隔海相望,共同守護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脈。
心若相近,海峽即為通途。自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以來,這條情感的通道日益寬闊。尋根祭祖的香火、文物巡展的輝光、校際合作的橋梁、青年互動的笑聲、基層參訪的足跡……彰化陜西村鄉(xiāng)親重回故土,臺南李氏宗親陜北溯源,兩岸心手相牽。
陜西始終懷揣“兩岸一家親”的暖意,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落實同等待遇,誠邀臺胞共享發(fā)展碩果。臺胞李明在陜經(jīng)營企業(yè)多年,深有感觸:“陜西對臺胞的關愛實實在在,創(chuàng)業(yè)熱情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里能開花結果。”在陜臺胞家庭扎根三秦沃土,深度融入現(xiàn)代化建設,有的榮膺“三八紅旗手”“最美家庭”,有的參與盛會,有的亮相國慶慶典,歸屬感與幸福感與日俱增。
今年春節(jié)的銅川社火創(chuàng)新大賽,上演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對話。在陜臺企宇騰科技帶來的電音“三太子”閃亮登場,其動感節(jié)奏與古老民俗奇妙交融,與當?shù)胤v的舞龍、威武的舞獅同臺獻藝。海峽兩岸的民俗火花在此刻碰撞。
從冬到春,陜臺之間的文化紐帶不斷延展。
今年2月至5月,“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跨越海峽,在臺中、新北、新竹等地綻放盛唐風華。新竹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顧問洪惠冠深情寄語:“文化交流讓兩岸民眾共享中華文明的無價瑰寶。”
4月初,作為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的重要篇章,第十八屆海峽兩岸文化藝術展在西安盛大啟幕,405件兩岸藝術精品爭奇斗艷。臺灣書法家陳銘鎮(zhèn)現(xiàn)場揮毫,墨香中寄予深情:“期待以藝術為橋,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山海隔不斷,兩岸共潮生。從民俗的狂歡到藝術的對話,再到非遺的傳承,文化成為兩岸同胞交流的媒介。
近年來,陜西以“兩岸一家親”為舵,精心打造18個對臺交流基地,用心培育“相約長安·青春同行”文化交流周、海峽兩岸大學生漢唐文化冬令營等品牌活動,讓兩岸同胞在中華文化長河的滋養(yǎng)中,共鳴共情,攜手前行。
當歷史的浪潮奔涌向未來,青年就是那澎湃的浪花。融合發(fā)展,青年先行——陜西將此信念化為行動,將臺青工作置于交流融合的核心位置,多層次交流格局已然成型。
“長安回望 攜手可期”兩岸大學生交流營中,青春夢想揚帆起航;兩岸青年藝術工作營內,創(chuàng)意火花競相迸發(fā);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主題實踐場上,抱負激情彼此激蕩;賽艇文化研習營中,同舟共濟的汗水灑落江河。
今年年初,在西安交通大學,2025海峽兩岸大學生迎春聯(lián)歡會暖意融融。歌舞交織演繹陜臺情緣,非遺體驗深化心靈共鳴。臺灣大學生洪宇辰身著漢服,說出心中所想:“志同道合的伙伴與新靈感的碰撞,是此行最美的收獲。”
臺灣青年劉樂妍已是第二次踏上陜西這片熱土,參與“山鄉(xiāng)花開·秦巴有約”鄉(xiāng)村振興采訪直播。行走大陸10年,足跡遍布10余個省份,她已化身為兩岸農(nóng)業(yè)合作的橋梁。“愿我的聲音讓更多臺灣鄉(xiāng)親看見大陸鄉(xiāng)村新貌,為祖國鄉(xiāng)村振興注入臺灣青年力量。”她說。
為延攬臺灣青年英才,陜西栽下梧桐引鳳凰,創(chuàng)建臺灣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基地。自今年1月起,先后發(fā)布實習崗位460個、就業(yè)崗位980個。政策激勵與服務優(yōu)化雙管齊下,搭建堅實舞臺。省臺辦主任姚金川在與臺灣青年懇談時承諾:“我們將拓展平臺、優(yōu)化服務,助力臺灣青年在陜筑夢、追夢、圓夢,成為陜臺交流的閃亮使者。”
據(jù)統(tǒng)計,2024年以來,陜西已聚集兩岸青年交流逾2000人次,其中臺灣青年超1300人次;安排實習260人次,促成就業(yè)50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千年之前王昌齡的喟嘆,已成為今日陜臺青年跨越山海、雙向奔赴的生動寫照。當秦嶺的風拂過阿里山的林濤,當黃河的浪呼應日月潭的波光,這座由文化根脈鑄就、被青春攜手架設的連心橋,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綻放不朽的光華。
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盛會序幕將啟,青春之約可期。長安城中,新的篇章正待兩岸青年共同執(zhí)筆書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