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付玉瑋 通訊員 王學鋒
盛夏時節,在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緣的榆林市靖邊縣紅墩界鎮聯合村,連片的櫻桃園格外醒目,圓潤的果實在陽光下泛著光澤。
“蔡教授前幾天來園子里又提出了一些建議。最近我們正抓緊改進,爭取讓今年的果子品質再提升一些,能有個好收成。”6月20日一大早,聯合村村民米福山就鉆進自家櫻桃園忙碌起來。
米福山在村里種了20多畝櫻桃,年收入超40萬元,已成為當地櫻桃種植大戶。他口中的蔡教授名叫蔡宇良,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陜西省現代櫻桃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靖邊縣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沙地面積廣闊,種植櫻桃可以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蔡宇良帶領團隊經過系統調研,創新性提出“櫻桃治沙”生態農業發展思路,2010年起在陜北干旱、寒冷地區試驗示范推廣種植櫻桃,2014年開始在靖邊縣推廣種植晚熟櫻桃。
在米福山的櫻桃園附近,同村村民武明星的10畝櫻桃也“長得紅火”。“我們這里的沙地特別適合種植櫻桃。”武明星說,這幾年,在蔡宇良團隊的技術指導和幫扶下,自家櫻桃園平均每畝收入近2萬元。
這些年,根據沙地特點,蔡宇良團隊選育出高抗根癌病、抗旱抗寒性強的品種——馬哈利CDR-1,并配套優質耐貯運的吉美、秦櫻3號等優質品種,確保櫻桃苗木在惡劣環境下能茁壯生長。同時,團隊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管理難度。
“蔡教授的現場指導讓我們受益匪淺。多請教多學習,才能把園子管理得更好。”每次在自家櫻桃園聽專家指導后,武明星都會繼續跟著專家到其他村民的園子里繼續學習。
靖邊縣園藝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建宏介紹,沙地透氣性好,晝夜溫差大,成就了櫻桃的獨特品質。“我們這里的櫻桃較關中地區晚熟20天,糖度高出3%至5%,填補了市場空檔期,每斤售價大約30元,能為種植戶增加不少收入。”李建宏說。
目前,靖邊縣櫻桃種植面積已突破1萬畝,畝均收益2萬至3萬元。
在紅墩界鎮爾德井村,83歲的周子高和孫女周桂梅打理著20畝櫻桃園。受沙地櫻桃發展前景吸引,在外地從事會計工作的周桂梅3年前毅然返鄉。“沙地櫻桃收益這么好,我覺得有奔頭。我也想做一名新農人。”7月7日周桂梅笑著說。
如今,周桂梅家的櫻桃園平均每年收入40萬元,最高年收入超60萬元。
得益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推廣模式,蔡宇良團隊常年在靖邊縣為種植戶開展技術指導,培養出了米福山、周桂梅等一批科技示范戶,帶動一大批群眾發展櫻桃產業,形成規模效應。
“櫻桃治沙”不僅助力鄉村振興,還通過防風固沙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經過十余年持續攻關,蔡宇良團隊累計帶動3000余人就業,助力群眾年增收超2億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李建宏介紹,靖邊縣計劃未來5年將櫻桃種植規模擴大至10萬畝,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同時,配套建設冷鏈物流和深加工設施,打造“沙漠櫻桃”區域公共品牌,讓“科技之花”在毛烏素沙地結出更多富民碩果。
眼下,除了推廣發展鮮食紅櫻桃,鮮食、加工兩用的酸櫻桃品種也在當地同步推廣,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
“毛烏素沙地南緣荒地種出來的櫻桃品質好、顏色鮮艷、味道甜美,發展潛力特別大。”蔡宇良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積極探索櫻桃深加工模式,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幫助更多農戶增收致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